罗布桑却丹及其大作《蒙古风俗鉴》.docVIP

罗布桑却丹及其大作《蒙古风俗鉴》.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布桑却丹及其大作《蒙古风俗鉴》   作者简介:白苏雅拉图,蒙古族,男,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摘 要: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是一本蒙古族风俗大辞典般的著作。它的内容不仅包含了蒙古族的各种习俗,而且很好的反应了清末东部蒙古人的生活状况,晚清时期的蒙古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广大牧民以及下层农民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同时思想领域中也受到了喇嘛的支配,可谓是到了千百年以来未遇之变故。本文描述作者罗布桑却丹平生事迹的同时试图解析其大作《蒙古风俗鉴》,但是由于笔者知识的缺乏难免有不足之处,望读者海涵并给予指正。   关键词:罗布桑却丹,平生事迹,蒙古社会   一   清光绪元年(1875年),作者罗布桑却丹出生于喀喇沁左旗的一个贫困家庭,是近代著名的蒙古族学者和进步思想家。他虽然出生在贫困家庭,但却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像其他贫困家的孩子,以放牧耕种了却一生,而是从小勤奋读书,胸怀大志,因此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十六岁的时候便担任了本旗旗章京①之职,可惜好景不常,担任章京的第二年就发生了红帽子之乱②,此次红帽子之乱给当时的蒙古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使数万蒙古人遭到屠杀,数十万蒙古人流离失所。而《蒙古风俗鉴》的作者罗布桑却丹也深受其害,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好他到十八岁的时候家中遭到横祸,在红帽子之乱中失去生计,父母也为此忧伤过度相继去世,这对年少的罗布桑却丹来说是一次很残酷的考验。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秋,他受喀喇沁左旗旗扎萨克③之命,担任喀喇沁左旗驻外盟记录“比丁册”的职位而被派到哲里木盟,在哲里盟的三年期间他将该盟各旗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而这种工作经历使后来罗布桑却丹著《蒙古风俗鉴》的时候给予了莫大的帮助,让蒙古风俗得以真实的展示在人们的视野。经过三年的风尘沐浴,他深感蒙古人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变故,于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厌倦了生活为了却红尘之事想要到西藏剃度出家,但是他途径北京的时候因盘缠用尽,无奈之下到雍和宫暂住,在雍和宫期间他通过几位老师的指导学习了蒙、汉、满、藏等各种语言和知识。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一年罗布桑却丹已经二十六岁,而此时的中国乌云密布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不久八国联军洗劫了北京,对中国做下了种种罪恶之事,当时罗布桑却丹学习的雍和宫也遭到了破坏,他为了维护雍和宫和附近的平民百姓敢于与入侵的联军抗衡,做了一些轰轰烈烈的斗争。此事打消了他到西藏剃度出家,虔心学佛法的想法,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同时也保住了蒙古民俗史上的巨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旬,他参加了在蒙古衙门④举行的翻译考试,并获得了四种语言翻译国士的称号,此时的他有了为蒙古族风俗秉笔著书的想法。再加上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期间,在中国的东北日、俄开战,使东北的各民族同胞受到战火之苦,这件事对于热爱故乡的罗布桑却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种情况下他在北京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他回到故乡,辗转在数盟之间奔走,为保护蒙地和庙宇做出了巨大的功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二岁的他被满,蒙高等学堂聘请为蒙古语的教师。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受日本东京外国语言学校之邀远赴日本做了四年的教师,于光绪三年(1911年)七月,三十八岁的他回到了北京,然而此时的中国正逢数千年未有之变革,封建王朝将要大厦将倾,冰山欲倒。在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他再度去日本京都本原寺任教师,于1914年回到中国并常住在沈阳。他为了给蒙古族寻找出路从蒙古族风俗入手,开始了著《蒙古风俗鉴》的工作。这期间他工作于南满铁路局⑤,在该局边工作边写作。皇天不服有心人,终于在1918年的时候在罗布桑却丹四十五岁之际在沈阳用蒙古文著作完成了《蒙古风俗鉴》。   二   《蒙古风俗鉴》对于蒙古学研究,尤其是对蒙古族近代社会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上是不可缺少的史料,它对蒙古学研究领域里有着大辞典般的作用。通读先辈罗布桑却丹之大作《蒙古风俗鉴》的时候笔者怀着对罗布桑却丹大师无比敬畏之情反复详读。作为后辈不便对前辈评头论足,只是借此《蒙古风俗鉴》研究高潮之际做出一些补充。蒙古族曾辉煌一世并一度用铁骑征服过欧亚大陆,甚至数十年间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曾试图争霸海上,只是事与愿违忽必烈汗三征扶桑国未建寸土之功,可惜的是将数万将士沉没于大海。之后大元王朝北迁起蒙古人便生活于战乱不息的年代,用鲜血封印了蒙元时期所创下的灿烂文明。随着北元王朝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走死后蒙古各王公尊奉爱新国皇太极为共主,从此以后蒙古社会走向了另一个阶段,满洲人通过满蒙联姻,高官厚禄,庙宇喇嘛等诸多手段使无敌于天下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枯木败草,众多蒙古王公迎娶满洲皇室格格以后,在北京温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