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学设计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前 言 3 第一章 设计采区地质概况 4 第一节 井田概述 4 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 5 第二章 采区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 第一节 采区的工业储量 12 第二节 设计生产能力 13 第三节 采区服务年限 13 第三章 采区方案设计 13 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 13 第二节 采区设计方案的选择 16 第四章 采区设计说明 21 第一节 采区巷道布置 21 第二节 开采顺序 22 第五章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的选择 23 第一节 采煤方法的选择 23 第二节 回采工艺的选择 23 第六章 采区生产系统 24 第一节 采区提升运输系统的设计 25 第二节 采区排水系统的设计 24 第三节 采区采区通风系统的设计 24 第四节 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26 第五节 压风系统的设计 13 第六节 供水、灌浆系统的设计 27 第七节 瓦斯防治设计 28 第八节 通讯系统 29 第九节 避灾线路 29 第七章 施工组织设计 29 第一节 贯通工程施工组织 29 第二节 投产工程施工组织 30 第八章 其他 30 后记 31 参考文献 32 XX矿XX采区的巷道布置与采煤工艺设计 前言 第一节 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煤矿开采学”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现代化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等的内涵有基本了解。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第二节 设计内容 1.一个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一个采煤工作面的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3.采区中部车场线路设计; 第三节 进行方式 1.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按设计小组下达的任务书所给定的煤层赋存条件等,综合运用“煤矿开采学”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等设计。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课程设计全部内容。 2.完成设计任务使每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和锻炼,设计中提倡设计者之间相互讨论,借鉴参考,有疑难问题可以与老师共同研究解决。 第一章 设计采区地质概况 第一节 井田概述 一、交通位置 桂兴,大竹县的欧家和邻水县的柑子。地理坐标:东经106°56′15″~107°01′17″,北纬30°28′08″~30°34′00″。 车站约0.7km,该站至广安站9km,北至达106km,南至重庆149km。汉渝公路、渝渠公路均通过矿区,矿井交通方便。矿井交通位置见图11-1。 二、地形地貌 龙滩井田位于华蓥山主脊部位。脊背较宽缓,背斜隆起成山,向斜低下为谷,山脉走向与构造方向基本一致,呈N25°~30°E延展,最高点叶家大梁子,标高1092.81m,一般山脊标高在1000m以上。山脊东西侧为槽谷地带,标高500~600m,两侧边沿地形标高300~400m左右,属山岳分带中的低山。 三、河流 受地形控制,横向冲沟与纵向河谷形成井田地表水系,成为该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区内多为季节性溪沟,仅有龙滩河一条是常年性河流,它的源头为发育于飞仙关组三段灰岩中的泉水,由北向南经张家桥、大堰塘、白岩潜入K728号落水洞,潜流约3.1km从K559号溶洞流出,同时汇集W330号泉水,成为龙滩河。河水继续向南流约600m后,急转90°向西流出井田。龙滩河从发源地到井田外的龙滩子,总长5.2km,河床坡度35‰,河水流量150.33 L/s~12462.702L/s。四、气象及地震 本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山地温湿气候,年平均气温16.6℃,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1284.5mm,最大降雨量1538.4mm,年蒸发量1275.4mm,冬季山上常见积雪并伴有冰冻现象。 根据《》本震设防烈度为6度。 (一)地层 本为一隐伏背斜构造的井田。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三、四段,主要呈“天窗”式出露在井田北端9~11勘探线间的龙王洞背斜轴部。最新地层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各地层走向呈北东延伸。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分布最广,其次是嘉陵江组,第四系坡积物主要分布在两翼嘉陵江组槽谷内。 井田内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残积、坡积物为褐色、黄褐色粉质粘土、粉质砂土,一般厚0~12.76m。 2、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总厚398.34m。 (1)雷口坡组三段(T2l3):灰色、浅黄灰色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岩,厚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骨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