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章8 建筑遮阳与自然通风技术 建筑遮阳概念 建筑遮阳形式 建筑遮阳效果 建筑遮阳的适用性 房间自然通风 8.1 建筑遮阳概念 建筑遮阳是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室内,防止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被阳光过分加热,从而防止局部过热和眩光的产生,以及保护室内各种物品而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措施。 8.1 建筑遮阳概念 控制房间太阳辐射得热量的途径 窗户的朝向与大小 建筑围护结构材料选择 建筑遮阳技术 8.1 建筑遮阳概念 建筑遮阳的作用 有效防止太阳辐射进入室内 避免二次辐射和对流方式加大室内热负荷 有效防止炫目,改善室内光环境 防止阳光直射,尤其是紫外线的损害 窗口遮阳 固定式 活动式 窗口遮阳 固定式 窗口遮阳 活动式 窗口遮阳 活动式 窗口遮阳 形式 窗口遮阳 水平式 能有效遮挡高度角大、从窗户上方照射下来的阳光,适用于南向或接近南向的窗口等 2. 垂直式 能有效遮挡高度角较小、从窗侧面斜射的阳光,适用于东北、西北及北向附近窗户等 窗口遮阳 3. 综合式 能有效遮挡中等高度角大、从窗前斜射下来的阳光,适用于东南或西南附近的窗口 4. 挡板式 能有效遮挡高度角较低、正射的阳光,适用于东西向及附近窗户 5. 百叶窗式 适用于大部分朝向且效率高 屋顶遮阳(固定) 必要性 屋顶遮阳(固定) 实例 屋顶遮阳(固定) 实例 墙面遮阳(固定) 必要性 墙面遮阳(固定) 墙面整体遮阳 墙面遮阳(固定) 墙面整体遮阳 墙面遮阳(固定) 墙面绿化遮阳 墙面遮阳(固定) 墙面绿化遮阳 入口遮阳 附加构件遮阳 建筑自身构件 8.3 建筑遮阳效果 遮阳的降温效果 8.3 建筑遮阳效果 遮阳的节能效果 有效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室内 将直射阳光转化为柔和漫射光 遮阳的节能效果 8.3 建筑遮阳效果 遮阳的调光效果 阻挡直射阳光,或转化为柔和漫射光,避免炫目直射,减少日间人工照明能耗 降低了室内照度水平 8.3 建筑遮阳效果 遮阳对通风的影响 阻挡通风,使风速下降 导风作用 8.4 遮阳技术的适用性 总体原则 严寒和寒冷地区,遮阳不能阻挡冬季太阳能利用(可拆除) 夏热冬冷和暖和地区,对冬季影响小些(活动式) 夏热冬暖地区,遮阳不考虑冬季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可固定式遮阳) 8.4 遮阳技术的适用性 不同建筑方位遮阳需求排序 水平屋顶 西向 西南向 东向 东南向 南向 西北向、东北向、北向 8.4 遮阳技术的适用性 不同建筑方位遮阳形式选择 南向:水平固定遮阳 东、西向:活动式垂直遮阳(或挡板式) 东南、西南向:综合式遮阳 东北、西北向:垂直遮阳板 北向:不遮阳 屋顶:因地制宜设计遮挡构件 8.4 遮阳技术的适用性 百叶式遮阳的适应范围非常广,合理设置其叶片倾斜角度和间距,室外或玻璃夹层间的遮阳可以适应大部分的朝向。但应同时注意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视线和通风的要求。 8.5 房间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概念 建筑自然通风是由于建筑物的开口处(门、窗等)存在压力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 风压通风 热压通风 8.5 房间自然通风 风压通风 8.5 房间自然通风 热压通风(烟囱效应) 8.5 房间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降温效果 直接的生理作用-舒适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空气调节 间接作用-夜间通风 8.5 房间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设计方法 主导风向原则 房屋纵轴尽量垂直于建筑所在地区的夏季主导风向 窗的可开启面积比例 开口宽为开间宽的1/3~2/3,开口大小为地板面积的15% ~25%时,效果最佳。 开口面积不宜过大,否则将增大夏季太阳辐射和冬季热损失 8.5 房间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设计方法 窗的可开启面积比例 1.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 2.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 3.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7,当窗墙面积比小于0.4时,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 8.5 房间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设计方法 窗的可开启面积比例 1.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应大于0.45,东、西向不应大于0.30,南向不应大于0.5。 2.居住建筑的天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4%,本身的遮阳系数不应大于0.5。 3.居住建筑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所在房间地面面积的8%或外窗面积的45% 影响风压通风的因素 空气温度 相对湿度 空气流速 开口面积 开口位置 风向 开口夹角 原理:利用室内外温差所致的空气密度差和进出风口的高度差实现通风 影响热压通风的因素 室内外空气温度 风口大小 空气密度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 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