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24 新人教版必修.docVIP

2012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24 新人教版必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卡内,第Ⅱ卷直接在各题后面作答。 题号 一 二 总分 21 22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011·北京模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②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③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 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组合选择题用排除法。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排除④。 答案:A 2.(2011·濮阳模拟)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在小农经济体制下农民始终过着贫穷的生活,故选择B项。 答案:B 3. (2011·梅州模拟)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荀子·王制》强调气候的影响;《农书·粪田之宜》强调施肥的作用;《吕氏春秋·上农》强调节气的重要性;《齐民要术》强调耕作技术轮作制的作用;体现了精耕细作,故选B项。 答案:B 4. (2011·济南模拟)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解析 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满天星斗”。A、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答案:B 5. (2011年浙江文综,15)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解析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A项说法片面,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故选择B项。 答案:B 6. (2011·温州模拟)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最准确的是( ) 图一 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 铁锄 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解析 从图片中所给的信息只能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良,A和B所述内容题目所给的条件不够体现。D项的表述过于不准确,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可能只有三个阶段。故正确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d5454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