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历史文化背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犹县历史文化背景 上犹县山青水秀,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 一、历史背景 上犹县建县于952年(南唐保大十年)。因境内有大山,状似犹蹲,高耸于场治北面,古称大犹(猷)山(即油石嶂),山下有犹水(即油石河)。治所建于大犹山之南,犹水口上侧,故名上犹。 976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上犹县属江西南路虔州。990年(淳化元年)于大余置南安军,上犹县属之。1212年(宁宗嘉定四年),改上犹县为南安县。《南安府志》载:“己已匹袍洞陈癸反,西路通判孙,咎犹字有反义,至壬申改上犹县为南安县”。 1277年(元十四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辖大余、南康、南安。至1279年(元十六年),改南安县为永清县。次年,复名上犹县,属南安路总管府。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上犹属南安府,隶江西中书行省。 清承明制,上犹仍居南安府,隶江西布政使司。 1912年(民国元年)冬废府,上犹县直隶江西省政府。1914年(民国3年),江西分四道,分领81个县,上犹属赣南道。1926年(民国15年)废道,省直辖各县。1931年(民国20年),隶陆海空军司令部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1932年(民国21年),全省划分为13个行政属赣南专区。1935年(民国24年),全省缩为8个行政区,上犹属第四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1930年5月,成立上犹县革命委员会。1931年5月,成立上犹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0月,建立上犹县苏维埃政府,属苏维埃湘赣省。1932年10月,上犹县苏区失陷,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 1949年8月16日上犹解放,成立上犹县人民政府,隶属赣州分区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属赣州专置。1954年,属赣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上犹县人民政府改为上犹县人民委员会。1964年,属赣州地区。1968年4月,上犹县人民委员会改为上犹县革命委员会,属赣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改为上犹县人民政府,属赣州地区行政公署。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上犹县隶属赣州人民政府。 2001年8月,经上级批准,全县开展并完成了撤并乡镇工作。由18个乡(镇)撤并为14个乡(镇),即:撤销中稍乡、沿湖乡并入东山镇;撤销兰田乡并入社溪镇;撤销金盆乡并入水岩乡;黄埠改乡为黄埠镇。 二、文化背景 上犹县为纯客家县,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上犹县围绕客家方言、客家门楣、厅堂贴对等客家文化要素,推出上犹县客家匾额文化展览馆、客家门楣第一村——园村、营前“九厅十八井”等几十条客家文化旅游精品线;围绕蔬菜文化、粮食文化等农耕文化,推出梅水洋田蔬菜展览馆、油石粮食历史文化陈列馆等精品旅游点;依托独特的奇石根艺文化,推出奇石根艺文化一条街;围绕“两茶一苗”产业,推动茶叶、油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赏茶、采茶、品茶等文化旅游项目,推出梅水园村、梅水白水寨、黄埠合溪、社溪沙塅等几十个“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并先后荣膺“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大县”“中国石艺之乡”“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等称号 1、上犹客家文化 (1)客家方言 中国方言有7种: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而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家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看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在成份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而上犹客家方言作为赣南客家方言的一支,也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全省十佳文艺工作者之一李伯勇创作的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客家语言十分丰富,被誉为“乡土文化创作一奇葩”。 (2)客家建筑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 提起客家民居,往往会想起“赣南客家围屋”。实际上,在上犹县营前附近还有另外一种客家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中规中矩对称分布的特点,又有南方吊脚楼人字屋顶防潮防风的功能,还融入了江南园林建筑中黑白分明的色彩对比,因而更具有居住的舒适性和使用的实用性。 赣南传统客家民居 营前客家民居由3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