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3与干扰素—γ水平变化及意义.docVIP

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3与干扰素—γ水平变化及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3与干扰素—γ水平变化及意义   [摘要] 目的 检测异位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IL-13与IFN-γ的水平,探讨其在异位性皮炎中的发病机制及意义。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进行治疗的异位性皮炎患者35例及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例正常人。取两组的清晨外周血,采用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外周血IL-13和IFN-γ的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异位性皮炎组外周血中的IL-13水平比健康组显著增高(P 0.05),异位性皮炎组外周血中IFN-γ水平比健康组显著降低(P 0.05)。 结论 异位性皮炎患者的Th1/Th2水平与健康人群不同,Th1/Th2水平变化很可能是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关键词] 异位性皮炎;白细胞介素-13;干扰素-γ   [中图分类号] R75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88-02   异位性皮炎属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慢性湿疹性皮肤肿块为临床特征。其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感染、皮肤屏障功能异常、Th1/Th2失衡及神经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与病因尚不明确[1,2]。从显微镜观察患者皮肤破损处,可见活化的T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提示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干扰素-γ(IFN-γ)是Th1细胞分泌的特征性细胞因子,其作用是抑制Th2细胞表型的分化[3,4]。白细胞介素-13(IL-13)主要由Th2细胞分泌,其作用是诱导B细胞免疫球蛋白亚型的转化以及诱导抗体IgE的合成。本研究目的是探讨IL-13与IFN-γ这两种细胞因子在异位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特选择正常健康人群与异位性皮炎患者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人群的外周血IL-13与IFN-γ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进行治疗的异位性皮炎患者35例,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关于异位性皮炎的诊断标准[3]。入选患者需满足在确诊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无其他慢性疾病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5~22岁,平均(16.7±5.1)岁。另选择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例正常人,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4~21岁,平均(17.3±3.2)岁。两组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5]   于清晨患者未进食时取外周静脉血5 mL,将血样静置20 min,在4℃环境下以3 000 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持续10 min,吸取上清液置于EP管中,分别在EP管表面标记好后放置于-70℃的冰箱中保存。再将样品中的免疫细胞进行分离。采用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标本血清IL-13和IFN-γ的含量,所用材料为IL-13试剂盒(美国RD公司)、IFN-γ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将分离后的细胞放置在盖玻片上,用10%福尔马林固定20 min,蒸馏水洗两次,3%双氧水室温5~10 min以灭活内源性酶,蒸馏水洗3次,PBS溶液洗2次,滴加5%BSA封闭液。加一抗液体,于4℃冰箱中保存过夜,加SABC,将片子从温箱中取出,放入PBS溶液中洗3次,每次5 min,擦干组织周围的PBS后加上SABC,然后置于37℃温箱中半小时。用中性树胶滴封好片子后置于通风柜中晾干。观察到细胞质黄染的细胞即为阳性细胞。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外周血IL-13与IFN-γ水平,并分别计算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行两组间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异位性皮炎组外周血中的IL-13水平比健康组显著增高(P 0.05),异位性皮炎组外周血中IFN-γ水平比健康组显著降低(P 0.05)。   3 讨论   近年来,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比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异位性皮炎的病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常伴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例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目前医学界认为异位性皮炎是多种环境因素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异常造成的[6,7]。国外有研究[8]显示,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树突状细胞亚类影响炎症细胞的活动,导致炎症细胞聚集、T细胞的活化、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异位性皮炎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不同,其皮肤的天然屏障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微生物极易侵入皮肤,故皮肤常发生感染。对皮肤感染处进行抗感染治疗效果明显,这提示其发病可能与感染导致Th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