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赫哲族历史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与赫哲族的形成发展同步展开,相互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又提上了一个新的日程。本文从介绍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出发,阐述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和音乐生活的现状,探索了在发展中保护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音乐;文化;传统;保护;研究
古往今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地理文化生活环境不但造就了鲜明的赫哲族文化特征,同时创造了大量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1 古老的赫哲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
“伊玛堪”作为赫哲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俨然已成为一部反映赫哲族人民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大百科全书,为研究赫哲群体的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伊玛堪”是赫哲族曲艺曲种,流行于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伊玛堪”是单人演唱,夹叙,无乐器伴奏。精彩之处,听众发生“嗬”、“喀”等呼声应和赞叹。传统的“伊玛堪”故事多赞颂部落征战中的领袖人物,他们常被描绘塑造为“莫日根”(英雄)。作品具有民族史诗的性质,也有一些惩恶扬善、褒扬高尚情操、歌颂忠贞爱情的社会生活题材。曲目有长篇、中篇、短篇之分。长篇可说唱几十天。过去流传的曲目有四十多部,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的有十余部,均比较完整。旋律自由,节后无固定规律、五声音阶构成各种调式。按字行腔,句式长短不拘:唱段开始多在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后转低音区吟咏,结尾处又出现歌唱性旋律。音乐有苍劲悲壮的老翁调、委婉轻柔的少女调,还有欢乐调、悲怆调、叙事调等。听众能从演唱中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稳的民族性格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因而在很长一段历史过程中,“伊玛堪”在赫哲族群众中广为流传,“伊玛堪”民间艺人颇受群众敬重。
“伊玛堪”是一种大型说唱文学体裁,其历史久远,内容长,以口传心授为主,无乐器伴奏,内容主要以歌公布英雄事迹为主,也兼有描述青年爱情生活、与自然斗争等题材。表演时常采用说白与歌唱相间的形式,歌者会根据故事情节中角色扮演的需要,将自己融入表演中去,从语言、动作到神态都诠释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其唱腔丰富,语言简洁,词调押韵,“民间流传的伊玛堪作品有长篇、中篇和短篇三种,长篇能连续说唱一两个月,现有五十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代表作有《西尔达鲁莫日根》《安徒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木都里莫日根》等。
2 以“嫁令阔”为代表的民歌艺术
“嫁令阔”是赫哲族一般民歌的总称,流行于黑龙江省三江流域赫哲族聚居区。内容多为表达爱情和歌颂家乡自然环境,以独唱和对唱形式为主。有多种曲调,节拍明确,节奏清晰,常用五声调式。旋律婉转流畅,轻柔悠扬,少用装饰音,而将四度、五度、八度大跳与环绕式相结合,音型似水中漂荡,造成江波起伏,轻摇微摆之感。结构简洁规整,大都是单乐段分节歌。男女音调各异,男调气息修长宽广,女腔明快活泼。有的人不愿说出心里话时,选择适合曲调,只用“嗬呢呐”这个虚词来哼唱曲子,表达心情。赫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嫁令阔”;第二,“天鹅”歌舞调;第三,“伊玛堪”调;第四,萨满调。其中“嫁令阔”占赫哲族民歌的绝大部分,主要反映了赫哲族渔猎生活习俗及年轻人的爱情生活等。例如,民歌《等阿哥》歌词中所唱到的:“鸟儿回窝,太阳落了山,圆圆的月亮挂天边。狩猎哥哥没回来,妹妹我等他在河边。”生动地展现了赫哲族年轻人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3 赫哲族传统民间乐器
赫哲族的乐器较少,主要有单面鼓、口弦琴等。作为传统击乐器的单面鼓大多是由柳木制作的,鼓面蒙以鹿皮、狍子皮等呈椭圆形,周边的小槽内放有石子,敲击时可发出哗哗的响声。口弦琴是一种单簧片的小型乐器,赫哲语叫“空康吉”,因它是用铁丝扎成的外壳,中间嵌上细长的钢片,含在口唇之间,用手拨动簧片而发声的,常用做男女传情及模仿各种鸟叫之用。
赫哲族的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膜鸣乐器椭圆形鼓和圆形鼓,又称“抓鼓”、“手鼓”。这两种鼓过去都是萨满跳神驱鬼时用的伴奏乐器。大者鼓面最宽处达100厘米,框高3.5厘米。鼓圈多用柳树枝削制变成,鼓面用刮去毛的狍皮来蒙,将狍皮用鳇鱼缥熬成的胶粘在鼓圈上晒干,使用前,将鼓面烤干至能敲出高音为止。现在民间还保存有少数腰铃,在过去也是萨满做法时系在腰间的,其形状如小喇叭。50年前,民间流传的有弹拨乐器口弦琴,它虽流传于南北许多民族中,但形制各不同。赫哲族的“木克依恩地给”(口弦琴)是用四棱铁条变制成框架,手操部分呈钝三角形。伸长的两根细铁条平行,在两铁条中间安一根钢丝,钢丝尾部固定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小升初数学期末测试卷a4版.docx
- 高中生物学二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 专题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ppt VIP
- 2025年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碳排放监测员(高级)技能鉴定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乒乓球编排软件.pdf
- 2023-2024学年上海新六年级英语教材同步 重点语法知识梳理一:情态动词、连词及专练100题含详解.docx VIP
-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专题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PPT.pptx VIP
- 标准图集 - 农ZTJ0804-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推荐图集04.pdf
- 中国通讯电缆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docx
- 新人教版英语上八年级册 Unit1-Unit10 全册作业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