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感悟 .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励志故事感悟   学会弯腰,懂得迂回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他让彼得捡起来.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3文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程,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不行,就让藏于袖子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见了,赶紧拣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得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这是文学家歌德夫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叙的一个故事,明明是瑰丽的宝石,然而,许多人因弯腰累却视而不见,结果造成像这位彼得一样的下场。   不会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就一定是傻子!   弯腰的确是有点累,但如果不弯腰,农民如何开镰收割?   还有个故事,更意味深长!   印度的孟买佛学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建筑辉煌,历史悠久,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在孟买佛学院,有一个细节是别的佛学院所没有的。所有进入这里的人出来时都无一例外地承认,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孟买佛学院在大门的一侧又开了一个仅1,5米高40公分宽的小门,所有的人都能轻易进入,只要他弯腰。可是,所有刚进佛学院的人都感到纳闷,宏大的佛学院有巍峨的大门可以堂皇地进入,还开这个小门做什么?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虽说短暂,但也是个慢长的旅程。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坎坷不平,时而登上高峰,时而跌入谷底,也许有时还要穿过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像一座座山压在背上,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要站直了,别趴下,要顶天立地。而孟买学院却启发每一个进出的人,要学会弯腰。   进步一点点   有一首童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一个帝国的灭亡,一开始居然是因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的战马的一只马蹄铁上的一颗小小的铁钉松掉了。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一点点的变化,最终会酿成一场灾难。   管理学有一个quot;蝴蝶效应quot;。纽约的一场风暴,起始条件是因东京有一只蝴蝶在拍翅膀。翅膀的振动波,正好每一次都被外界不断放大,不断被放大的振动波越过大洋,结果就引发了纽约的一场风暴。   每次一点点地放大,最终会带来一场quot;翻天覆地quot;的变化。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来源于诸多因素的几何叠加。比如,每天走路比昨天精神一点点;每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效率比昨天提高一点点;每天方法比昨天多找一点点。正如数学中50%X50%X50%=12.5%, 而60%X60%X60%=21.6%, 每个乘项只增加了0.1, 而结果都几乎是成倍增长。每天进步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   学会自我激励   一个人要求上进无疑是正确的,其方法也很多,除了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外,离不开自我激励。自我激励要有效,需做到以下几点:   1、离开舒适区   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提防自己,不要躺倒在舒适区。舒适区只是避风港,不是安乐窝。它只是你心中准备迎接下次挑战之前刻意放松自己和恢复元气的地方。   2、把握好情绪   人开心的时候,体内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获得阵阵新的动力和力量。但是,不要总想在自身之外寻开心。令你开心的事不在别处,就在你身上。因此,找出自身的情绪高涨期用来不断激励自己。   3、调高奋斗目标   许多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奋斗目标太小、而且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动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标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   4、加强紧迫感   20世纪作者AnaisNin(阿耐斯)曾写道:沉溺生活的人没有死的恐惧。自以为长命百岁无益于你享受人生。然而,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假装 自己的生命会绵延无绝。惟有心血来潮的那天,我们才会筹划大事业,将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寄托在enisWaitley(丹尼斯)称之为quot;虚幻岛quot;的汪洋大海 之中。其实,直面死亡未必要等到生命耗尽时的临终一刻。事实上,如果能逼真地想象我们的弥留之际,会物极必反产生一种再生的感觉,这是塑造自我的第一步。   5、撇开不适当的朋友   对于那些不支持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