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届中考政治模拟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
1、每个人都在承担责任中成长,需要( B )
A. 把个人志趣能否实现作为成才的标准
B. 把培养健康心理作为学习做人的重要内容
C. 把强烈的爱国感情作为培养爱国情操的归宿
D. 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 崇高使命
2、2007年10月24日,我国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奖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太空。发射中心附近的村民为了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当有人问道:“你们愿意搬迁吗?”许多村民平静地回答:“我们搬迁,是给发射让路。”这句话背后蕴含着
① 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国家利益的真挚情感( A )
② 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 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④ 以艰苦创业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使人们深切地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朴素而精辟的话语主要表明( A )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B.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D.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具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4、沫浴政策的阳光,走在小康大道.江西抚州某村民题写了2007年新春对联——“上联:农民种田不缴税;下联:学生上学不交费;横批:国恩浩荡“。这体现了( C )
①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 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
③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
④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007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当前我国须致电解决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据此回答第3、4题
5、我国现阶段的重要矛盾是( D )
A. 经济发展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B. 东部发达地区浴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矛盾
C. 公平/公正浴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如意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统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要解决上述材料这所反映的民生问题,最根本的途经是( A )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B.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C. 发展现代化农业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7、我国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是( A )
① 为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② 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
③ 为了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①②
8、温家宝总理指出: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提前。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 B )
A.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我国是现代化工业强国 D.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达阶段
9、2007年1月1日,我国首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公布,预测我国人口奖在2033年前后达到15亿峰值.面对这样严峻的人口形势,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 C )
A. 对外开放 B. 保护环境 C. 计划生育 D. 节约资源
10、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在我国现阶段,要解决这三大难题,最根本的途经是坚持( D )
A. 科教兴国战略 B. 改革开放基本国策
C. 以人为本的理念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11、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再处理民族问题上,坚持( )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