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备人:吴贞燕 1、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制定了哪两部专门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前者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设置哪“四道防线” ? 3、后者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 的预防、对 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法律知识问答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了未成年人不得有哪些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未成年人不得有哪些严重不良行为?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多次偷窃;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吸食、注射毒品;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未成年人不得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十四条和三十四条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始于不良行为 发展的轨迹: (严重)不良行为———违法(或犯罪) 易发展到 《刑法》第17条规定: 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不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实施了犯罪的行为,其惩罚的措施:治安处罚、工读学校矫治等 触目惊心: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为了防范于未然,同学们一定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误触法律,遗憾终生。 友情提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可能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原因(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法律的等) 案例一:柯震东房祖名吸毒案 思考:从法律的角度,吸毒、容留他人吸毒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在我国,吸毒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不构成刑事犯罪,要受到行政拘留;如果持有毒品较多,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容留他人吸毒触犯《刑法》,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013年11月8日下午,课外活动时,安徽宿州市时村中学高一(3)班秦某某和李某某,因手机充电争插座发生争执。 晚上11时许,秦某某在值班领导、生活老师查房熄灯后,纠集五名同学到李某某宿舍殴打李某某,这时与李某某同宿舍的高一(1)班学生李某(17周岁)上前劝架,结果也被秦某某几名同学用握力器、鞋底殴打,李某情绪激动,随手拿起一把水果刀捅伤了秦某某,随后又接连刺伤王某某等五名学生。最终,秦某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二:高中生为争手机充电插座斗殴致同学死亡 秦某某纠集五名同学结伙斗殴,伤及劝架的李某,刺激了李某的情绪。本案中,面对秦某某的要求,其他五名同学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以法律和道德为标尺进行衡量,三思而后行,不可随意迁就。而李某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选择合适的劝架方式,寻求老师、学校领导等的帮助,以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 青少年要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预防犯罪的能力,时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自由、快乐。 本案中,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他已满16周岁,要负刑事责任。 按《刑法》规定,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张某今年16岁,与周某原本是同班同学,在上初中期间,张某总是寻找各种借口对周某进行敲诈,如果不给,便对周某拳打脚踢,周某无奈之下,只能转学。张某则穷追不舍,无论周某转学到哪里,张某都会找到周某进行勒索。无奈之下,周某只能报警,警察将张某抓获。据张某交代,在2012年到2013年期间,张某总共敲诈周某钱财4000多元,张某被公诉机关以敲诈勒索罪提起公诉。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勒索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依法应予惩处。鉴于张某作案时未满十八周岁以及其亲属代为退赔被害人经济损失等情节,依法从轻处罚。最终法院以张某犯敲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