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级教研组建设与管理实效性探微
摘 要:教研组是教师间实现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场所。教研组不仅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争鸣与共鸣,完善资料;研讨与反思,促进成长;执行与管理,形成文化三个方面对学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探索,做出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管理;实效性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单位;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教研组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教育水平,一个学科教研组的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校该学科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以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为抓手,努力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研水平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争鸣与共鸣,完善资料
教研组每位教师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尽相同,不同个性、不同思想深入碰撞,使个体视野得到延伸,个体思路得到拓展,为数学课堂提供新的选择,进而形成开放而自由的合作氛围,和谐一致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较为完备的教研活动规划,共同形成一个教研共同体,大家共享彼此的资源,进而整合,不仅是继承,更是传承。
教师的差异性、教学资料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不仅关注过程和直接结果,更关注对共鸣和争鸣的成果进行汇总分析。比如,课题资料、对外开放资料、名师大课堂资料、专题研讨、校外培训学习资料、各类竞赛材料等均进行汇总分析,然后递交教务处,最终形成属于教研组的大型资料库,为今后教研组的建设不断调整完善提供依据,使所有教研组成员都成为受益者,也将竞争关系转向了良性合作关系。
二、研讨与反思,促进成长
“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教学反思”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工作的重点。
合作性的集体备课模式能够发挥群体智慧。我校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了各类教师在本教研组的积极作用,每周四上午三、四节课首先教研组长带领大家学习主备单元课型范式,然后主要备课人就自己所承担的备课内容,谈自己的整体教学思路与教学构想,各成员将自己深入钻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理念做详细的介绍,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较合理、有创新、可操作的教学思路;集体备课后,教研组长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等,进行“二次创作”,再写出更能体现自己教学个性,又更好地适应学情的教案。
课例研究就是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教研,引导教师在组内的观课、议课活动中相互切磋,凭借经验及课堂观察,主动提出问题,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研究总结,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研组经常开展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思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滚动教学,针对难教学内容,骨干教师引领……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机会对新教师进行磨炼……为教研组的每位成员创造各种各样的提高机会,即使吸收教改信息,不断取得成功。
我们都知道“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学生是变化的,教材是变化的,课堂是动态的,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如何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我们要经常反思下面四个问题:“我做了什么?我得做有效吗?我得做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从学生角度追问自己: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学生学得开心、轻松吗?从提高自己的角度追问自己:我在哪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精彩?我在哪个环节处理得不够好?要是我再上一次同样的课,我打算对教学环节作哪些调整?思考和反思会使每一天的工作更理性、更科学、更有质量。
三、执行与管理,形成文化
(一)备课,力求实际而准确
备课前,我们要做好三件事:(1)把数学书、练习册、思维训练、单元试卷认真做一遍,对学生的疑点、难点、易错点了然于心。(2)对比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的异同,把握教学方向,在宏观上要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微观上要深入解读教材,切实领会编者的意图。(3)直面学生现实,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设计要以大问题引领,呈现出斑块状,要从“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要做到心中有生。
(二)课堂,确保灵活又有趣
课堂不是教师独演的舞台,而是师生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也不是学生单一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不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以探究、发展知识为载体,关注师生的生命世界,打通教育与生活的界限;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给其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关注师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