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领会新课程精神 促进考试评价改革--
南平市2003年中考数学科命题说明、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
南平市地处闽北山区,下辖十个县(市、区),地域广阔,在福建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人口约305万,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能力发展也极不平衡。本届初中毕业生总数42072人(含初二后分流学生)。200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采取“两考合一两卷合一”的形式,应届报考人数为32663人。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2003年南平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试题”认真贯彻教育部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数学科)》为命题依据,根据初中数学修订大纲和教材、贴近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试题体现了“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并力求使评价对新课程改革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命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考查数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贯彻“以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立意;落实大纲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顺应数学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的原则。
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与素质上,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取消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题目。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设计一些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和开放性、探究性问题,加强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整体运用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导向。
二、试卷的总体分析与信息
“2003年南平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采取“两考合一、两卷合一”的形式,从本地教育的“教情”与“学情”出发,贯彻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是2003年我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科命题的基本点。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分科所占分数为:代数占84分(占56%),几何占66分(占44%)。难度分布为: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比值约为7:2:1。
全卷基本信息见下表:
试卷
性质
考试时间
试卷分值
题量
题型分值(题号)
大题
小题
客观题
主观题
开放性
应用性
信息性
操作性
考合卷合
120分钟
150分
3题
30题
60分
(1-20题)
90分
(21-30题)
10分
(11、14、29题)
29分
(4、7、19、27、28题)
19分
(2、15、25、30题)
14分
(11、24、29题)
三、试题的总体构想与特点
(一)试题的总体构想
进一步减少机械记忆类试题的数量,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数量,坚决杜绝人为编造的繁难试题;试题的设计注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避免成人化倾向;降低对繁杂的数字运算、代数式运算、几何证明的要求。
1、在保持数学试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减少题量,适当增加思维量,努力创造探索思考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在兼顾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潜质的考查。强调要求考生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设计试题,考查分析处理信息、建模和探究发现能力,引导教师对“过程教学”的重视,并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以课本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事实等为基本的命题素材,立足课本,落实双基,切实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4、在试题的安排上,适当降低起点难度,将不同层次的难题分散,给学生提供多次机会,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试题力求做到既有层次,又有坡度。整卷难度及各题型难度的安排由易到难,分散难点,每大题也注意难度梯度的安排。
(二)试题的特点
1、注重数学“双基”,考查数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
扎实的“双基”是提高数学素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依托。但重视“双基”不是要重视考查学生积累了多少“双基”,而是重视考查学生能正确运用“双基”来解决哪些问题。试卷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考查“双基”:
①在运用中考查“双基”(大部分试题均是此形式);
②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或实际应用来考查“双基”(如第2、4、11、14、15、25、27题);
③注意结合数学思想方法来考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