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说明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大学说明会

香港大学招生说明会 时间:2013年12月17日(周二)中午12:50——1:50 地点:艺术楼一楼学术厅 宣讲人:香港大学招生组老师 此说明会主要针对高三学生和家长,也欢迎高一高二年级有志向的学生到场参加! 张隆溪教授简介 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 张隆溪,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美国加州大学,从1998年至今,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他在2009年当选为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又在2013年当选为欧洲学院外籍院士。他从事中西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北京三联,1986);The Tao and the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中译《道与逻各斯》,四川人民,1998,江苏教育,2006);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走出文化的封闭圈》(香港商务,2000;北京三联,2004);《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10);Allegoresis: 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江苏教育,2006);Unexpected Affinities: Reading across Culture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7);《五色韵母》(台北网路与书,2008);《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灵魂的史诗:失乐园》(台北网路与书,2010);《一毂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The Concept of Humanity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VR unipress, 2012);《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香港三联,2012),以及 From Comparison to World Literatur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4即出)等专着。 最艰难的日子以书为伴 ??张隆溪194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他,从小学到高中,都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可是当他1966年中学毕业时,却刚好赶上“文革”开始,陡然间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1969年,从成都九中高中毕业的他与成千上万的“老三届”知识青年一样,插队到了四川凉山州德昌县茨达公社,在荒僻遥远的大山里,一呆就是3年。 看似单纯却十分复杂的下乡生活,磨练了青年张隆溪的意志,也激发了他在逆境中求知的欲望。但那时的张隆溪并不孤单,与他一起插队的还有好几位中学同学,其中包括后来执导电影和电视剧的著名导演谢洪。那段知青的苦读生活对张隆溪影响至今,多年以后回想那些艰难的岁月时,他颇有感触地说,“在困苦中仍然有对知识的热烈追求,在贫乏中仍然有精神的慰藉,既有痛苦,也有欢笑,实在永远也不会忘记。”1972年春天,张隆溪遇到了返城的机会,但是以招工的名义。这已经让他足够兴奋,因为与偏僻的德昌相比,在省城成都,他可以有更多的阅读机会。在运输公司的岁月里,张隆溪结识了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工友,他知道张隆溪喜欢外文,如饥似渴地看书,遂自告奋勇为他借到了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张隆溪颇感惊讶。这位工友遂直言相告,这本书是他一位叔辈收藏的,这位叔辈听说有年轻人喜欢英美文学,便让这位工友带话,借书给张隆溪的条件很简单:希望张隆溪翻译一首诗给他看看。无疑,张隆溪的笔译博得了老先生的首肯。在工友的引荐下,张隆溪得以认识了这位工友的叔辈——曾经在《中央日报》担任过记者的欧阳子隽先生。欧阳先生为张隆溪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书籍,甚至还对张隆溪大开方便借阅之门——“我这些书就是你的书,你任何时候都可以来读。”在欧阳先生的支持下,张隆溪的求知欲望大大获得了满足。当然,这位对张隆溪起着重要意义的工友也非等闲之人。虽然他没有和张隆溪一样走上文学道路,但是却凭借着自己非凡的艺术悟性与对于美术的热爱,崛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雕塑界,终于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家之一。他就是“汶川大地震雕塑公园”的倡议者,现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著名美术家朱成。“70年代初在成都相当特殊的环境里

文档评论(0)

qiang_q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