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周泉根《坚持“人”的立场——论现象学和现象学文艺美学的核心精神》[A],《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docVIP

 15 周泉根《坚持“人”的立场——论现象学和现象学文艺美学的核心精神》[A],《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5 周泉根《坚持“人”的立场——论现象学和现象学文艺美学的核心精神》[A],《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

坚持“人”的立场 ——论现象学和现象学文艺美学的核心精神 周泉根 (海南师大 中文系,海口571158) 【文献标识】: 周泉根《坚持“人”的立场——论现象学和现象学文艺美学的核心精神》[A],《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5年综合版第三期。 【作者简介】: 周泉根,男,汉,1977.1,江西南丰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2005-6-24;Email: quangenxingzhou@163.com ; pusu95@ 【文献摘要】: 现象学乃是与分析哲学和唯心辩证法并驾齐驱的西方三大哲学方法之一。分析其在哲学史上与其他哲学流派瓜瓜葛葛的关系,我们发现它始终站在了“人”立场上以捍卫人的主体性尊严为旨归,强调人存在的意义。“主体入思”可谓现象说的基因和血统,也是现象学到现象学文艺美学的通道,延伸的接口则是“意向性”这一概念。这种延伸使得 “对象”、“主体”、“意义”等概念得以统一,继而统一美学中形式论、主体论和价值论。结果形成了“意向性客体”及“准主体”的作品观,“主观交融统一”、“四层次结构”的文艺本体观和以审美知觉具体化为核心的接受观等人学色彩浓重的现象学文艺美学。 【文献关键词】: 现象学 文艺美学 意向性 人的立场 一 时至今日,现象学已然随同二十世纪那些耀眼的哲学家一起汇入人类思想史的正统洪流中去了。由于其在哲学史上与其他哲学流派瓜瓜葛葛难以分解的关系,我们与其说现象学是一条河,还不如说它是一棵树。的确,从胡塞尔的老师、现象学运动先驱布伦塔诺到不久前还来了一趟中国的现象学真传龙种利科,现象学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自在圆融的体系,总是不断的变异、衍化,象树一样枝枝蔓蔓、旁逸斜出。其间有钟爱“直觉”的舍勒、杜夫海纳,痴情“存在”的萨特、海德格尔,专注“知觉”的梅洛一庞蒂以及被胡乱抬举为现象学界的“摩尔”却不满乃师胡塞尔先验唯心论而热烈拥抱“实在论”的英伽登等等。就是精神领袖胡塞尔自己,也经历了由笛卡尔的怀疑方法到康德先验分析方法的转变。 然而,这棵树实在是太粗壮茂盛了,以致被看作是与分析哲学和唯心辩证法并驾齐驱的西方三大哲学方法之一。[1](P379)尽管这棵树不象河一样有一以贯之的水道,但只要我们用心贴着它去感受,就会强烈感觉到现象学在形成、发展、转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底线,那就是对主体的执着热爱与倾情赞叹。“人间万物,奇异莫过于自我意识。”他抬出主体,一方面是为了抵制自然主义、实证主义、客观主义、心理主义及走歪了的理性主义等等甚嚣尘上、漠视人自身的思潮;另一方面,是恢复捍卫人的尊严和价值。标榜“主体”乃是要人们看到主体的主观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和世界意义,从而给世界、给历史以意义维度的阐释。因为在当时,“既有科学领域里的实证主义的泛滥,也有哲学内部虚世主义的猖獗。” [2](p20)对于前者,韦伯曾在1923年犀利的批评道:“科学既不适合处理价值观念,也无法回答个人人生意义的问题。” [2](p20)这与胡塞尔的认识相仿佛。胡塞尔曾指斥科学已堕落为实证主义、抛弃了高尚的哲学思考与伦理目标,只关心事实,背离使命,无意对价值进行规范,取消精神探索,断绝与心灵的联系,最后愤怒的说实证科学已变成一种被砍掉脑袋的科学。 他们这些观点可谓洞察骨髓。我们可以从此后人类思想和实践的诸多事实可以印证其文明忧思的合理。譬如反映在心理学史上,当年华生(1878-1958)所创立的忽视人的有机体这一因素而只看到刺激与反应事实的行为主义,终被后来的皮亚杰(1896-1980)补进中间那一维——人。而原子弹的发明、工业的发展对自然的威胁与挤兑,可以说恰是韦伯和胡塞尔所忧虑的危机的现实化。这是虽是后话,但在当时哲学研究的内部却盛行着驱逐价值、回避意义的各色学说。如,歪曲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及各种沉迷于事实观察的不可知论。胡塞尔强调主体的现象学正是以应战的姿态出现。他的应战姿态,饱含着忧虑情结和批判冲动,同时这种姿态也使得他自觉不自觉的根据不同的批判对象不断改变其研究方向。 面对科学的挑战,深怀救亡情结的不止是胡塞尔一人,还有如研究阐释理论的狄尔泰。狄尔泰提出用阐释的历史主义观去研究人类文明以延续人及传统,主张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各司其职,人文精神研究,既体现科学精神,又不沦为科学的附庸。就其目标来说,胡塞尔与他无疑是同归的,但在方法上却殊途异趣。胡塞尔以其强烈的主观建构世界的精神及不屈的还原意志为动力,主张要建立哲学的欧几里何大厦,必须从主体出发,研究主体、主体的认识能力,即纯粹意识(或者说是使意识之所以能意识的结构),认为这是一切哲学的基础。打个比方说,有这么一种制造猪肉罐头的机器,这头把猪赶进去,那头出罐头,连标签都贴好。实证主义和心理主义只研究猪和罐头,即,事实或反应,但胡塞尔却要研究这台机器。 这台

文档评论(0)

jiyousi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