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学号:200903524359 姓名:李菊芝 指导教师:辜也平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学号:200903524359 姓名:李菊芝 指导教师:辜也平 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 养生 道德经 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 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 《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清静经》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道德经》提到,“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44章)、“祸莫大于不知足”(46章)。意思是如果不知足,不知止,便会危亡倾覆,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而“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13章),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受惊,重视“宠辱”乃是由于有身,身体是根本,失去身体,就无宠无辱。正由于身体是根本,所以《道德经》主张修身,即“贵身”(13章)。要达到“贵身”的目的,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欲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3章)因此,圣人之意即是情欲过度不利于修身养性、调节身心。《道德经》又强调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52章)意思就是说,堵塞喜悦和烦恼之情,就可以终身不病;反之,放纵喜怒哀乐感情那就会终身不可救治。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控制喜怒哀乐的情感呢?《道德经》特别提倡清静,认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方可以天下君长”,主张通过精神上绝对超脱来调节身心关系。 2、宁静致远,返璞归真 虚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3章)《道德经》中“虚心”的意思与今天所言不同,“虚”意指心灵绝对的宁静与清净,没有忧虑与私欲。“虚心者,譬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所以圣人之心,虚灵明妙,荡荡空空,不曾有一物所系。少有纤毫尘垢,即为魔境,便不是虚心之妙矣。”憨山大师在《道德经》注中也说:“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求食是天理,而过分求美食则是人欲。“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①,物质文明的发展加给了人类太多不必要的物质欲望,不少人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本心。“虚其心”,“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从而“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对于那些“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的人们来说确实十分必要和迫切。 要做到在清心寡欲和虚心笃行,就要复归“婴儿之心”,方可返璞归真。“婴儿之心”纯朴无欲,清静无为,故能道法自然;婴儿之身“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己。”(第55章)婴儿以其强大的生命

文档评论(0)

xiong8you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