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高2009级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doc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高2009级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高2009级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开县实验中学高2009级第三次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工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是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资料(立方米/秒)。据此回答1-2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 1200 1400 1700 4500 6000 12500 11000 7500 4500 3000 2000 1000 乙 0 0 80 50 60 200 260 300 220 100 60 50 丙 50 100 500 600 200 350 850 1100 700 500 300 100 1.甲、乙、丙三条河流所在地区依次是 A.南部沿海、西北、东北 B.东北、华北、西北 C.西北、东北、南部沿海 D.南部沿海、东北、西北 2.丙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A.甘蔗 B.甜菜 C.棉花 D.水稻 读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图1),完成3-4题。 3.村庄所处的局部地形是 A.山间洼地 B.山顶 C.鞍部 D.山脊 4.图中梯田所示形状最可能 A.与流水侵蚀有关 B.与沙丘的成因一致 C.与季风风向有关 D.与地形坡向有关 图2是某群岛中的三个小岛轮廓图,各图比例尺相同,图中①岛在②岛的北边,在③岛的西边。完成5~6题。 5.根据三岛的地理坐标,判断甲乙两地的距离约为 (注:cosl2°=0.9781,sinl2°=0.2079) A.54千米    B.139千米 C.149千米 D.193千米 6.下列关于三岛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三岛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B.所在群岛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C.附近海域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区 D.附近海域寒流交汇,为世界重要的渔场 图3为某区域的河流、湖泊、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7-9小题。 7.图示区域为 A.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外流河 B.天山—伊犁河—内流河 C.阿尔泰山—塔里木河—外流河 D.天山—塔里木河—内流河 8.图中a、b、c三区域的年降水量大致相当的是 A.a和b B.a和c C.b和c D.a、b、c都一样 9.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较大的湖泊因受河流汇入的影响,西半部分湖水密度大于东半部分湖水密度 B.受山地的阻挡和抬升,a、b、c附近降水要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C.该区域因干旱而农业不发达,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很小 D.该区域自古至今,交通和战略位置都十分重要 读P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径图(下图),回答10-11题。 10.若P地有一直立物体,则该日阳光下直立物体影子所扫过的图形(横线为南北方向,竖线为直立物体)为下图中的 A B C D 11.若P地位于极点,则平面ABC与平面ABP的关系正确的是 A.无法确定 B.相交 C.垂直 D.平行 农业政策是调整关系到社会稳定与进步。回答12—14题。 12.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已征收农业税,下列内容与此相关的是 A.初税亩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13.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制,“庸”的实施 A.使农民徭役负担完全解除 B.使农民的地租负担相对减少 C.使农民的生产时间有一定保证 D.使农民的人身束缚极大放松 14.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二者的相似点是 A.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产物,回答15—16题。 1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