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概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概述

芜湖地域玩灯习俗概述 ——芜湖玩灯习俗研究之一 张翠兰 中国历史上有五次影响比较大的移民迁徙潮,将大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迁徙到长江中下游,是这些来自中原的移民使芜湖居住空间不断扩展,资源不断增加,最后发展成沿江经济文化重镇。同时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春节、元宵节的丰富民俗文化。至今一直在这里流传。根据2009年芜湖地区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据(不含无为县)统计,相关民俗的项目有82项,占全部项目近11%。其中春节玩灯习俗就有52项。笔者从中归纳梳理出滚龙灯、板龙灯、马灯、十兽灯、麒麟灯、鱼灯、罗汉灯、狮子灯、采茶灯、高跷灯、跑旱船、蚌壳灯等12项春节玩灯习俗①。研究这些玩灯习俗对于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正面推动作用。我们逐一进行探讨。 滚龙灯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每年春节期间芜湖都有舞滚龙灯的习俗。滚龙灯分龙头、龙尾和若干段龙身,用竹篾、火麻,扎制成龙骨架,外面用五彩绸缎制成的龙衣连成一条长龙,龙段内点灯,全长约25米。舞龙时一般两条或四条对舞,有时是六条或更多。每条龙由12人持撑。表演时,龙头前有一个舞龙珠的作引导,各条龙都随龙珠而舞动,犹如蛟龙出海,时而翻滚扭摆,时而凌空腾飞,技巧变化多端,气势磅礴,场面壮观。繁昌荻港镇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华灯初放时,龙灯开始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鰲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板龙灯 芜湖繁昌县孙村镇八分村板龙灯、芜湖县花桥镇葛村山板龙灯和芜湖县六郎镇“八社神灯”传承历史都在百年以上。板龙灯的基本结构为板式,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长约2.5米,高约2米,用竹片、铁丝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成龙的形状,口含一个龙珠,用白麻编织成长长龙须。龙身(称板节)用木板制成,每节长约2米,节数各异,少的25节,长的200多节。龙身被固定在板节上面。各地龙身造型并不相同,有的带有四只鳞角像龙背,有的扎制成台阁,也有的扎制成花灯。龙尾长约1.5米,高高竖起,威风凛凛。 玩灯分开光、出灯、圆灯几个过程。开光,全体队员沐浴更衣,摆好香案,杀鸡祭血,烧香叩头,击鼓呜锣,请道士为龙点光,让龙灯有了灵性。出灯,首先在本村表演几个阵式,然后才到外村演出。龙灯所到之处都会有人接灯,接灯户要大开前门,摆上香案,家主三叩九拜。龙灯接受朝拜供奉后,到广场舞灯,玩灯的阵法有黄龙下海、金龙抢柱、老龙翻身等数十种,所到之处,鞭炮不断,烟花弥漫,十分壮观。龙灯玩到农历正月十五结束,谓之圆灯。圆灯时要将龙皮龙尾等送到河边烧龙,并将残骸送入水中,意为送龙归海,至此兴灯正式结束。 马灯 民间玩马灯习俗传说在春秋战国就有了。芜湖繁昌平铺马灯、芜湖县潘村马灯、南陵太丰马灯、镜湖区方村马灯传承都在百年以上。马灯种类虽多,制作相对简单,通常都是用竹蔑扎成马头、马身,外面用布或彩色纸糊好,用颜色画上眼、鼻、口,贴上崇毛。表演时,将竹制马头马身分别固定在表演者腰部前后。表演者再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穿上类似于古装戏剧人物穿的绣花马灯服。扮演人物没有绝对定数,根据不同的故事可多可少。马灯表演形式,多以列阵演武为主,不须演唱。一般是门灯开路,众角色一手牵马缰,一手持刀枪,鱼贯相随,前后锣鼓一路相伴。先是抛马叉、舞大刀表演,随后马灯队全部登场走马表演。不同村落,不同灯队表演的套阵不尽相同,但不外是摆出各种套阵穿梭上演,他们衔接自如,配合默契,在节奏强烈的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中,刀枪撞击,锦旗飞扬,让演出达到高潮。 马灯的传统习俗有兴灯、发檄、圆灯。兴灯时要敲锣打鼓、到土地庙举行供奉灯神牌位仪式。发檄时要立神坛,召神将,使马灯队伍具有战魔驱疫的神力。正月十五玩灯结束,十六圆灯时还要请道士诵经作法,以示送神归天。 十兽灯 南陵县何湾镇丫山村流传的“十兽灯”已传承了一百八十多年。“十兽灯”是依据《封神榜》里的青狮、白象、麒麟、黑虎、龙、犼、犭团、旱獭、独角兽、四不像等十个神兽形象,请蔑扎师傅用当地盛产的毛竹、水竹削成篾片,编织成十个兽形骨架,用铁丝、皮纸捻绳绑扎加固成兽形竹坯,每个兽形竹坯分为头、尾两部分骨架(骑手位于中间,兽头、兽尾分别固定在骑手前后腰部),上面糊裱宣纸,再将彩纸剪成毛须、鳞片糊裱于宣纸上,最后着色抹彩,绘成各种想象中神兽。表演时十个青少年扮演十“兽”骑手,根据不同的戏本,画不同的脸谱,着不同的戏装,使不同的兵器,但所骑十兽不变。所有人物没有唱词,只跟着锣鼓和

文档评论(0)

kengl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