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诗无达诂教学课件(共21张PPT).pptVIP

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诗无达诂教学课件(共21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诗无达诂教学课件(共21张PPT)

㈠什么是“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语出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卷三《精华》。 “诗”,本指《诗经》。 “达诂”,是指某种较为确定的训诂或解释. 没有一个最完美的唯一性的解释。 文本探究: 《氓》中有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里为什么要用桑叶来打比方? A、以桑叶作比起兴,最贴近女主人公的生活实际。种桑养蚕是当时的重要劳作。 (生活实际) B、以桑叶作比起兴,最切合作比原则,作比总是借用身边最熟悉的事物。 (取譬特点) C、以桑叶作比起兴,呼应下文“于嗟鸠兮”之叹,前呼后应,文章内容浑然一体。 (章法结构) D、以桑叶作比起兴,很适合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色调和人物命运一致。 (人物塑造)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你能说说诗的寓意是什么吗? 四个意象:花、雾、梦、朝云 “诗无达诂”告诉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多种层次去解释其意义。运用联想和想像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当然,这些理解和发挥不能脱离作品本身(主旨),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这是我们目前非常提倡的一种探究性学习。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者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算真正完成,而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 探究: “诗”这种文体形成“无达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㈡“诗无达诂”原因分析。 “诗无达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 ※诗歌客体层面: (1)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2)诗歌画面的跳跃性(虚实结合) (3)诗歌内容的含蓄性 ※诗歌主体层面: (1)因时而异 (2)因人而异 (一)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问题: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同学们看看下面诗句中“花”这个意象都有哪些意义? ①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④《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 (1)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问题一: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同学们看看下面诗句中“花”这个意象都有哪些意义? ①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 ④《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 以花暗示个人身世命运 ⑤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⑥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⑦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以花暗示世事变迁 ⑥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⑦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⑥⑦以花暗示离思 ⑵诗歌画面的跳跃性。 问题:下面这首词的画面都涉及到虚实的问题,哪是“虚”,哪是“实”呢?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同学们讨论,老师小结: 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前后一虚一实,虚实互动,大大丰富了诗歌意境。 ⑶诗歌内容的含蓄性。 问题:下面这首诗歌,没有一个字写“别情”,可满诗都是别情,为什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同学们讨论,老师小结: 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如“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