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富士康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初步看法本网首发.doc

[对富士康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初步看法本网首发.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富士康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初步看法本网首发

对富士康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初步看法[本网首发] 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富士康公司针对两名记者提起的名誉侵权诉讼,向记者个人提起巨额民事赔偿诉讼,而且通过财产保全的方式查封了记者的全部个人财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案件正在审理中,不能妄加评断,但是就已经发生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大概也不妨。因此,提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一、原告直接起诉记者作为被告是不是正确   富士康公司不起诉报社,而是起诉记者和编辑,这一做法是不是正确,意见是明确的,就是应当起诉新闻媒体作为被告,不应当将记者和编辑作为被告起诉。当然,从诉讼上说,原告起诉谁,不起诉谁,是他自己的权利。但是,究竟应当列谁为被告,法院还是要进行审查的。如果被告不适格,法院就会进行更换被告,或者通知原告更换被告。如果原告不更换被告,法院可以驳回其起诉。因此,仅仅说富士康起诉记者,也并不好说就是怎样,因为法院还没有审理。问题是,起诉记者,索赔金额极为巨大,并且采取财产保全,查封记者个人的财产,从中可以看出,原告好像是存在一个潜在的意图,就是针对记者本人采取诉讼行为。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记者属于一个媒体的成员,那么这个记者的行为就是这个媒体的成员,他的采访、报道行为就是媒体的行为。这是一个通例。对于记者的职务行为,却采取富士康这样的手段提起针对个人的诉讼,并不是一个正当的诉讼行为。   对此,还是看看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六条规定:“因新闻报道或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当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诉作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对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将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均列为被告,但作者与新闻出版单位为隶属关系的,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记者就是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其履行职责的行为,就是新闻媒体的行为。   如果认为这一司法解释规定还不明确的话,因为这一条文只列单位为被告的规定,在逻辑上是规定在“对记者和新闻出版单位都提起诉讼的”情况之中,前面的两种情况好像并不包含在其中,那么,可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确定被告,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侵权,在诉讼中也只列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被告,不列工作人员为被告。这是侵权行为法的一个基本规则。   颠倒这样的关系,在名誉权的新闻侵权诉讼中,所谓的“受害人”不起诉新闻媒体,反而起诉记者本人,并且在对记者所在的媒体通告中专门指出并没有起诉媒体,好像就是要针对记者进行“报复式”的起诉,看起来,诉讼目的在主观上并不是善意的。   二、对记者个人进行财产保全查封其个人财产是否正确?   原告在提起一个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诉讼时,请求进行财产保全,法院应其请求,裁定对被告的财产进行查封,是有法可依的。这一做法并没有特别的不对。但是,应当看到的是,对于个人的诉讼,并且是请求天价的索赔请求,法院裁定对个人查封天价的财产,在我国二十年的诉讼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作为法院,应当对原告的财产保全请求进行审查,即使是需要进行保全的,也应当对被告生活、工作必须的财产要适当留出余地,不能使被告的生活陷入困境。对于一个新闻侵权的诉讼案件,无论怎样,也不会赔偿3000万元的天价数额,对此,法院应当有一个起码的判断。未经斟酌,就做出这样的财产保全裁定,法院是不慎重的,这样的做法会伤害公众的感情。   三、作为企业,面对媒体的批评应当持何种态度?   在新闻侵权问题上,我赞赏美国侵权行为法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就是“给媒体以喘息空间”。这个概念的含义,就是对媒体应当适当宽容,不能动辄就要媒体对新闻批评承担侵权责任。因为媒体承担的是社会监督的责任,通过新闻批评进行舆论监督,促进社会进步,即使是在新闻批评中存在某些不够妥当的内容,也应当容忍,这就是为了对社会进步负责。   我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名誉权应当适当“瘦身”。民法通则保护名誉权的规定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二十年来,我们的名誉权观念过于膨胀了,人们经受不起严厉的批评。名誉权的“瘦身”,就是要人们经受得起批评,哪怕是言辞激烈的批评,而不要动辄以侵害名誉权来对抗、拒绝批评。   “喘息空间”的观念和“名誉权瘦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对媒体的批评要宽容。作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当有这样的态度,欢迎批评,通过接受批评,改进自己的工作。即使是媒体的批评过于严厉,只要不是恶意诽谤、中伤和诋毁,就不应当反对。   让媒体闭嘴与广开言路,无疑后者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司法机关应当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保护好媒体的权利,使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这正是“给媒体以喘息空间”和“名誉权瘦身”的含义所在。制定侵权责任法,也正在研究是不是

文档评论(0)

caiyl99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