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视角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的视角 杨志军 一、应用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的双面性 技术带来的困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的双面性 高成本 设备 软件、资源 人员投入…… 不良应用 安全性 道德问题 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挑战 认知超载 人机互动对人际交往的冲击 对原有教学与管理体制的冲击 辨证理性地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技术带来的困惑 教师权威性受冲击 技术所拓展的时空丰富了学生的信息 学生便于自主探究 技术的使用能力 案例 马老师巧用DVD 案例 网络教室中的数学探究 课程整合的效率 精美的课件,轰轰烈烈的示范课 千篇一律的模版与套路 吹去技术的泡沫,忽视了内容与教学法 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裁剪教学适应技术 还是 优化技术适应技术? “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 信息技术应用的“量” ? 课程整合的要素 教学法 教师 学生 技术 教师能力是信息技术应用常规化和课堂化 基础! 二、教师能力建设 教师能力建设的大环境 教师能力要求 课程整合模式(基于教学法维度) 教师能力建设的大环境 教师能力要求 UNESCO标准 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传统的教学框架 整合技术 UNESCO 课程整合教师能力标准 Four Dimensions of TPI standards标准的四个维度 A. 理解与操纵技术 B. 理解与加工课程资源 C. 理解与促进学习 D. 理解与支持专业实践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概况 坚持一个标准(全国不分先进落后地区都采用同一个ET标准); 开发两类实施案例(一类是围绕每一个学科设计的实施案例,另一类是面向研究性学习涉及若干个学科的综合案例); 注意三方面的结合(ET专家与学科专家相结合,ET标准研究与案例开发相结合,ET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 抓住四个关键环节(制定标准,开发案例,进行试点,评估检验)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 课程整合模式(基于教学法维度) 展示型教学(Expositor-based Learning) 研究型教学(Inquiry-based Learning) 合作型教学(Cooperative Learning) 个性化教学(Individual Learning) 展示型教学 存在问题 怎样吸引注意力?并保持这种关注? 展示型教学就意味着学生的被动学习吗?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意义构建?( meaning-making)去探究? 展示型教学 展示型教学 展示型教学 展示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 存在问题 什么是或不是课堂中“探究”? 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和高级思维,应该怎样提问? 怎样对学生分组和给他们分配任务从而达到真正的合作与交互?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必要的调研和创新练习? 怎样有效地反馈? 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 合作型教学 存在问题 怎样保证学生有效地合作? 必要的独立性 面对面的促进性脚炉 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团队练习 分组过程 合作型教学 个性化教学 基于资源的教学 基于资源的教学 在数字时代怎样避免学生剽窃和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三、教师课程整合能力评价 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课程整合能力描述 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取向:IT服务于课程、教学与学习、学生发展的需要(3个面向),而非相反。 课程本体目标: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不仅限于技术操作。 IT整合于教学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整合能力的四个维度 A. 理解与操纵技术 B. 理解与加工课程资源 C. 理解与促进学习 D. 理解与支持专业实践 A-维度:理解与操纵技术 a1. 理解ICT的概念及其对社会和整个世界的影响 a2. 理解教育中有多种技术存在并且各有其用 a3. 能够操作适用于教育的技术工具 (效能工具, 问题解决工具,通讯工具, 研究工具); a4. 能够以合乎法制、伦理道德和安全的方式使用技术资源. B-维度:理解与促进学习 b1. 理解技术扩展了学习的维度 (时态, 空间, 互动性, …) 并允许师生关系发生显著变化; b2. 理解学习风格的多样性以及利用技术适应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