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毕业设计古书院矿.doc

  1. 1、本文档共1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矿区概况 1.1.1地理位置、交通 古书院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煤田的东南缘,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2°48′34″112°52′56″,北纬35°30′33″35°34′15″,行政隶属晋城市管辖。位于晋城市城北。 该井田西受白马寺断层控制,北与凤凰山、王台铺井田相接,西南为北岩井田,东西长,南北宽,面积。井田东部有太原-焦作铁路经过。本矿专运线5公里与晋城北站接轨,向南于月山,新乡分别与焦枝,京广线相通。207国道与平行晋(城)-长(治)高速公路从井田西部经过,晋(城)-阳(城)、晋(城)-焦(作)、长(治)-邯(郸)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省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甚为方便(见图1-1)。 井田内地形以构造剥蚀中低山为主。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方山海拔 1354.8,一般标高在9001000m之间。由方山向东南经向马寺山、大岭头一线为地表分水岭,其东北部为北石店盆地,西南部为钟家庄盆地,地表北部一般为基岩出露,南部为黄土覆盖,地貌属低山丘陵。历年地震资料及文献记载,晋城地区未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外围强震的波及曾对本区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据山西省地震局1978年省震字第29号文《关于颁发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及说明》的通知,将本区划为六度地震烈度区。本区属太行山西侧山间盆地,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日照充足。秋季多西北风,春夏季多东南风。年最小降雨量296mm,最大降雨量1010mm,平均686.10mm。降雨量集中在7、8、9三个月。蒸发量一般为降雨量的23倍。气温一般较高,日最高温度达38.6,最低气温-22.8,平均气温达11。无霜期较长,全年约180天。冻结期为11月至次年2月,最大冻土深度一般为43cm,最大积雪厚度为21cm。风力不大,一般34级,最大6级。整个晋城矿区跨越晋城市和阳城、沁水两县,面积为6795km。1985年底统计资料人口为1184000人。本区处于太行山西坡,土质比较肥沃,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麦和高梁,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较快,亩产水平逐年提高。工业主要有冶炼、化肥、水泥、发电、农机、副食品加工及手工业等。尤其近几年地方小煤矿发展较快,1985年资料统计小煤矿民发展到468处,原煤产量达到970.1万t。 古书院矿现有自备水源井6眼,分别是下平房水源井(3号)、水塔水源井(14号)、西风井水源井(15号)、南风井水源井(26号)、34号家属楼南水源井(28号)、32号家属楼东水源井(1号)。6个水源井全部采用深井潜水泵吸取中奥陶统深层水作为永久水源,日均取水量约为8000m,年提水量约为292万m。 古矿现供水情况地面由1号、3号、14号、28号水源井供给,井下用水由15号、26号水源井供给,并于2001年对该矿地面和井下用水进行了互联网。当地面和井下任何一方用水出现紧张时,可由另一方进行补充,从而缓解了用水紧张的状况。 根据晋城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分析测试结果报告单,除西风井总硬度、硫酸根稍高以外,其余测定项目全部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标准。各水井情况详见表1-1。 1-1 编号 水源井位置 涌水量m3/h 近期取水量(m3/h) 成井时静水位 (m) 近期静水位(m) 水位升降(±m) 3 下平房 90 110 121.78 167.34 44.56 14 水塔 60 110 152.50 181.30 28.80 15 西风井 62 60 213.80 238.30 24.50 26 南风井 74 60 276.55 297.60 21.05 28 东34号楼南 80 80 168.26 178.41 10.15 1 32号楼东 60 60 129.00 137.04 8.04 2-10P):下统山西组(P1s):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井田内出露较多,但均零星不完整。以灰白色砂岩为主,中夹灰色及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底部为一层不太稳定的中粒砂岩。本组厚38.02~81.21m,平均54.48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主要出露在井田内较高的山腰处。由灰色的细-中粒砂岩,灰白色的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风化后多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底部为一层厚5m左右的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与山西组的分界,俗称骆驼脖子砂岩(k8)。本组厚20.07~118.60m,平均53.86m;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的白马寺山、方山、二仙掌等地的较高处。岩性以灰黄色砂质泥岩为主,夹较厚的黄绿、紫红、蓝紫色砂岩和黄色泥岩组成。下部有一层铝土质泥岩或含铝质的砂质泥岩,见铁质浸染,具鲕状结构。风化后鲕粒脱落成小孔,地面易识别,其颜色鲜明,呈桃红色,俗称桃花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