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1.doc

学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1.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1

学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 促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被周恩来总理称作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另一项为南京长江大桥)。如今,红旗渠不仅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还在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而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为群众、为理想、为未来努力奋进。在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同时,我们也一直有这样的疑问: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组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和环境下,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如此浩瀚的工程?由于长期以来,我办也一直在外事侨务干部队伍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创建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学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办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一、对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的初步认识和分析。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10年。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在险滩峡谷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 当时,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近七千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一千多万元,占总投资的15% 。当地政府自筹资金近六千万元 ,占总投资的85%。 无需描述,这些数据足以让我们认识到红旗渠工程的艰巨和伟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保障了红旗渠工程的顺利完成呢?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一)在修建红旗渠工程中,组织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拥有明确统一的共同目标。修建红旗渠工程就是为了解决了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缺水问题,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一次与记者谈论关于“红旗渠精神”的“灵魂”时说:“我们原本总结出来的修渠经验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想中央领导去了一看,说:“好,这就是你们的精神,是红旗渠精神。”由此就这样叫开了。我认为,“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4句话是对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前面的两句话,那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特别是“为了人民”,堪称是整个“红旗渠精神”的灵魂”。红旗渠工程的修建,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当地人民吃水难的问题。缺水已成为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充足的水源是林县祖祖辈辈人的急切渴望。“为了人民”,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出发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有了群众的支持,才能克服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苦难,最终创造奇迹。 (二)务实担当的组织领导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取各级各方面的支持力量。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县政府是红旗渠工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修建者。这个领导团队为民务实、敢担当、有智慧,成为推动红旗渠工程顺利完成的中坚力量。在《开凿红旗渠 毛泽东给林县人吃了“定心丸”》这篇通讯中我们看到,1958年11月,毛主席乘车路过新乡时召集当地地、县委的同志座谈,杨贵有幸见到了毛主席。在汇报自己任总指挥的“林南清”联合钢铁指挥部的情况时,虽然面对的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虽然当时正值党中央发动全民炼钢运动的高潮,省里又在反“右倾”, 省委和地委的领导同志虽也都在为大炼钢铁的事情犯愁,但大多数人都不敢讲真话,怕被扣上“反对大办钢铁”的帽子。可是,杨贵还是实事求是的谈了自己在大炼钢铁运动中遇到的问题,指出农业水利工程对山区人民解决温饱、发展致富的重要作用。这次座谈,杨贵“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想法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和支持,掀开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序幕。正是杨贵这种敢为人民讲实话、肯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树立了领导团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在遇到自然困难、上级误解及少数人的攻击陷害时,人民群众才会坚定不移的支持杨贵及他的领导团队。 (三)实地调研、边干边学边改进,保证了红旗渠建设的顺利进展。杨贵在回忆录中提到“‘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经历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小型水利工程到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过程。”在修建红旗渠工程之前,林县人民已先后组织兴建了英雄渠和南谷洞、要子街、弓上三座大水库等工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文档评论(0)

wuyue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