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中文1978-2003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 ? 一. 改革25年来中国经济周期的情况与特征 ●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高增长+不稳定 ●不稳定性的表现:四个周期,两大阶段 表1 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二. 1978-1996年高通胀的成因分析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如何抑制高通胀。 ●四次通胀高峰: ①1978年(7.0%) ②1985年(8.8%) ③1988年(18.5%) ④1994年(21.7%) ●通胀成因: 1.需求拉动型通胀 中国特色的总需求扩张机制: 加快增长的政治决策→国家计委:投资立项→财政部:财政扩 张+国有银行:货币扩张→总需求扩张→增长率↑ →通胀率↑ 2.成本推动型通胀: 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致通货膨胀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工业扩张→工业品价格↑→农产品相对价格↓,农业比较利益↓ →农民弃田抛荒,加上工业用地↑→农产品耕种面积↓→ 农业减产→农产品价格↑→工资↑,工业品价格↑→通胀率↑ 3.转型期通胀 价格改革(放开)使短缺经济下的隐性通胀公开化。 4.结构性通胀:经济结构失衡加剧通货膨胀 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受 国家计划控制较严,而加工工业由市场调节较多,所以每当总 体经济扩张→基础产业供给跟不上加工工业扩张的需求→上游 产品物价先行上涨→下游产品价格随之上涨 5.小结 中国的通胀反映出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特色”。 三. 1997—2002年通货紧缩的成因分析 ●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变为生产过剩、失业下岗和通货紧缩。因此,前一阶段抑制通胀的政策转变为扩大内需的政策。 通缩成因:四波冲击论 1.第一波冲击:通货膨胀泡沫破灭(1993-1996年的“软着陆”式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效应) 2.第二波冲击: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 (1)直接冲击:出口↓ ,外资↓ (2)间接冲击:金融紧缩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了银行贷款责任制,上收了基层银 行的贷款权力→银行惜贷→贷款↓ →投资↓ 3.第三波冲击: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激化(1998年后) (1)国企改革及相应的失业、养老、医疗、住房制度改革,以及 大学收费制度改革→风险和不确定性↑→预期支出↑ →储蓄 倾向↑,消费倾向↓。 (2)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消费倾向↓ (3)消费结构断层→消费倾向↓ ● 城市消费结构断层:中国城市的大多数居民处于从温饱型消费阶段(衣、 食、用,万元级)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住、行、教育,数十万元级)升级的过程中,但由于中国传统的消费习惯是依靠家庭积蓄,而缺乏现代消费信用制度支撑,因此 一升级过程受阻。 ● 城乡消费结构断层:因为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 ·乡镇企业务工收入↓ ·外出经商打工收入↓ 4.第四波冲击: 美、欧、日本同时陷入经济衰退(2001-2002年)→出口增长率↓ 5.小结 中国的通货紧缩反映出现阶段中国内部的周期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特点,同时也日益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很大影响,是内因 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 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扩张与 通胀抬头 1.基本特征:总体回升,局部过热 ●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9.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通胀率达到1.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04年上半年GDP达到58773亿元,实际增长率为9.7%,通胀率为3.6%。 ●局部过热的表现: (1)“电、油、媒、运、粮”供应全面紧张,价格上涨; (2)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热,2003年的年 增长率达到100%左右,2004年上半年超过50%。 2.表现:投资和出口“双引擎”拉动 ● 200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8%,出口增长率37%。 ● 2004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同比为43%,上半年同比为 28.6%,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