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用0.5 黑色中性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考试结束,本试题收回。
3.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选择题栏目中,主观题答案写在非选择题栏目中。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 )(分)下列的一 )(分)下列 )(分) )(分)下列关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分)A.忠之属也 属:通“嘱”,嘱托。 B.又何间焉 间:参与。
C.弗敢加也?? 加:虚报。 ? D. 小大之狱 狱:案件。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何以战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登轼而望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 战则请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8.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曹刿论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文章的重点在于记叙战斗的过程。
B.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要把握战机。
C.文章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D. 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9~11题。(共6分)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⑥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勒:编。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一见辄能诵 ②比数年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11.秦观感叹“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他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 (2分)
(三)诗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田 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12.“一树高花明远村”中的“明”用得很传神,请说说好在哪里。
13.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每小题1分,共7分)
⑴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⑵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⑶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⑷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⑸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⑹后值倾覆,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三、(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22题。
(一)“孔孔洞洞”话峄山(12分)
梁金惠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