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矿井火灾学-3
矿井火灾的预测预报是矿井火灾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矿井内因火灾的发生要经历准备期和自热期,其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预兆,故矿井火灾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预测预报显得尤为重要。《矿井防灭火规范》(试行)要求每一自燃矿井均要及时掌握自然发火动向,建立自然发火观测网,确定自然发火的临界值,对全矿井的自燃危险区域进行系统地、定期地观测,一旦发现某一指标已达到临界值,应迅速作出预报。 第一节 煤矿井下自然发火条件及易发火地点 一、煤自然发火的条件 煤自燃是煤氧化过程自身加速的最后阶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煤自燃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1. 煤具有自燃倾向性且呈破碎状态堆积 自燃倾向性很小的煤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差,氧化放热量较小,氧化过程进展缓慢,一般很难发生自燃。 另外,完整的煤层和大块堆积的遗煤由于无法和氧气充分接触并发生氧化反应,且热量散失严重,同样很难发生煤炭自燃现象。只有当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受压破碎且堆积至一定厚度时,煤才可能自然发火,堆积较薄的浮煤因产热量少和蓄热条件差而较难发生自燃现象。对于煤的破碎程度,国内外一般认为浮煤粒度在1mm左右时最易自燃;在浮煤堆积厚度方面,前苏联学者曾提出浮煤自燃的临界堆积厚度为0.4m。实际上,浮煤自燃临界厚度是一个不确定值,它因煤自燃特性、煤体温度和漏风强度的不同而异,应根据煤矿现场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2. 有连续的通风供氧条件 流经煤体风流的含氧量对煤自燃的发展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风流中的氧气浓度小于5%时,因氧气不足,煤炭自燃现象不会发生;②风流中的氧气浓度大于5%而小于15%时,若满足一定的热量蓄积环境,煤将可能由缓慢氧化逐步发展到自燃;③风流中的氧气浓度大于15%时,由于漏风严重,煤氧化产生的热量往往较难蓄积,因此也较难发生煤自燃。此外,只有在通风供氧条件连续且稳定的情况下,煤氧化自燃的过程才能够持续进行并最终可能造成煤自燃灾害,短时间非连续的通风供氧条件不会引起煤自燃。 3. 热量易于积聚 煤氧化产生的热量能否积聚主要取决于风流速度。由通风供氧条件可知:若风速过小,供氧量不足,煤不易氧化自燃;若风速过大,热量不易积聚,煤氧化升温过程难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同样不易发生自燃。在通风或漏风条件下,使煤氧化放出的热量难以积聚而不致氧化升温的风速称为“临界风速”,一般认为风速为0.1~0.24 m/min时,煤最容易发生自燃。相关学者还从漏风量角度对煤的氧化蓄热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漏风量持续为0.4~0.8m3/(min·m2)时易导致自然发火。 4. 持续一定的时间 煤自燃的实质是煤发生了化学反应,这只有在煤达到一定温度之后才可能发生,破碎煤体从低温氧化发展到自燃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一时间称为煤的自然发火期。煤自然发火期的影响因素很多,实现其准确测定难度较大,现场记录该值一般为十几天、几个月甚至长达十几个月。在实验室内,通过设置煤样换热环境、煤样粒度、供气流量等参数,在增大煤氧化放热量的同时减小热量散失,煤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几天甚至十几个小时)内自燃。利用煤自燃发生需要一定时间这一规律,可在煤矿生产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使采空区遗煤的自然氧化过程难以持续进行,从而实现阻止煤自燃的目的。 上述煤自燃的四个条件可用图3-1-1表示。 二、易自然发火地点 煤自燃在发生地点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为其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较好的依据,现场人员可以对相关地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控,防患于未然。综合煤自然发火的条件和现场经验,煤矿井下的易自然发火地点一般有以下几个: 1. 采空区 采空区是煤矿井下较易发生煤炭自燃的区域之一,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采空区内发生的煤炭自燃占煤自然发火总数的60%。 1)采空区“三带” 无论采用留煤柱开采或无煤柱开采,其工作面后方采空区都存在漏风,其漏风范围及风速的分布不仅受顶板岩性、顶板冒落方式的影响,而且受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和采空区冒落岩石压实时间的影响。据测定,距工作面25 m~35 m以内漏风较大,30 m~60 m范围内漏风较小,50 m~70 m以外漏风已很小,100m以外则基本不漏风。波兰学者从自然发火的角度出发将采空区划分为三个漏风带,即:“不自燃带”、“氧化带”和“窒息带”,如图3-1-2所示。 (1)不自燃带,如图3-1-2中的Ⅰ带。不自燃带紧靠工作面开采空间,其宽度一般在工作面向采空区内部延伸5 m~25 m以内。该区域虽有遗煤堆积,但由于顶板冒落的岩块呈松散堆积状态,孔隙大,且漏风强度大,煤氧化放出的热量被及时带走而无法聚积,再加上浮煤与空气接触时间尚短,所以一般不会发生自燃。 (2)自燃带,如图3-1-2中的Ⅱ带。自燃带大致位于不自燃带向采空区内部延伸25 m~60 m的范围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