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西迁情浙大西迁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大西迁情浙大西迁情

浙大西迁情,求是精神 ——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有感 10月7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校长李峰的带领下来到湄潭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西来庵,在那里受到伊丽老师的热情接待,先进行了一番深 入的交流。 她介绍了下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的概况和浙大在湄潭办学期间的 铁事轶事。 1937年11月,抗日战争的硝烟逼近杭州,浙江大学不得不举校西迁。这次西迁途经赣、湘、粤、桂4个省份,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省遵义市。由于遵义办学条件有限,理学院、农学院以及师范学院的理学部又迁往75公里外的湄潭县城。 70年前,一所大学的入迁,在一座封闭的深潭里激起文明进步的浪花;而这方质朴的山区,也丰满了一所名校的精神 湄潭人保守,男子得用帕子包头,姑娘们压根儿不可能在河里游泳。但游泳是浙大体育课的必修项目。当男女生们在湄江练习游泳时,当地的老百姓惊呆了,有的还向县政府告状“有伤风化”。不过,看多了,也就慢慢接受了。 1945年浙大购地几十亩,修建了贵州省第一个拥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并举行了西迁后的第一次全校运动会,在湄潭乃至贵州都引起了轰动。 湄潭没有电,从没见过日光灯等电器。浙大物理系搬来后,在湄江边的双修寺内建起了简易的物理楼,布置了电学、光学、近代物理、实验技术4个实验室和一个修理工场。竺校长决定每年的6月6日“工程师节”这天,所有的实验室和工场向当地人免费开放。 当地很多老人还记得那些“节日”:浙大将一架报废的飞机拆迁过来,做风洞教学实验。当地人围着庞然大物指指点点,很是小心翼翼又很是惊喜连连,场面像足了过节!而校长竺可桢更明确告诉各个系:不要吝啬,要让更多的百姓了解科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浙大办学。 著名的生物学家谈家桢教授,也随校一路西迁至湄潭。在这里,他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进行研究。树林里、湄江边,经常能看到生物系师生捉昆虫的身影。当年和学生们一起捉昆虫的孩子们,现在已是耄耋老人了…… 而湄潭深深浅浅的县史上,从此也烙下浙大的痕迹。 那个叫“湄红”的新茶,就是浙大迁到湄潭后,协助当地研发的新茶品种;湄潭的精耕细作水平远近闻名,那是当年浙大农学院在湄潭设的农业推广部,培育出了7个水稻、小麦、杂交油菜良种和9个优良果树品种,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式;而那个名叫“罗登义果”的贵州名果,就是以浙大农学院教授罗登义命名的:1942年起,罗教授对贵州170多种水果蔬菜进行研究,发现刺梨的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还有那个“浙大防洪堤”、“浙大码头”,那是浙大土木系师生勘测设计完成的,从此后让当地少遭了多少水灾……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有90%的大学受到日军的轰炸和摧毁,约106所高校被迫迁移,但万千师生一路办学不止、教学不止、求学不止,文化的种子撒播到穷乡僻壤,产生出更多的力量。这是被后人称为“一次荡气回肠的文化长征”。 今天的湄潭人反复在说,浙大人的到来,就是对“文化长征”的最好诠释。 一群浙大的“部落”教授,一次次穿行于中国东部的杭州与西南部的湄潭 1946年5月,浙大从贵州回迁到杭州,湄潭再次沉寂。但这种沉寂并没有太久,在近40年后,又再次被浙大人集体激活。 1985年,浙大教授、昆虫学家唐觉回到了湄潭。他是农学院1941届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湄潭呆了整整7年。他和蔡邦华教授曾在湄潭一起开创了我国五倍子的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致力于五倍子的繁殖增产及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回到湄潭后,他立即决定在当地推广五倍子的生产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在湄潭的7年中,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中国的物理学年会连续4次在湄潭召开。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物理评论》经常收到来自“中国湄潭”的论文,其中仅用“湄潭”两字冠题的就达25篇,如《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动物志》等等。 资料显示,1936年浙江大学有教授、副教授70人,文理、工、农3个学院共16个系,1946年回迁杭州时,已有教授、副教授201人,学生2171人,7个学院共28个系。在湄潭生活过的师生中,后来出了50多位院士。 1945年10月,应竺可桢之邀,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来湄潭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浙大的教授们宣读了多篇论文,李约瑟被这些与世界同步的科研成果震惊了。后来他说:“我可以毫不吝啬地说,这里是东方的剑桥。” 伊丽老师不无自豪地说,为了充分挖掘并展示这段历史,馆长已经与科学院竺学方面的专家以及浙大知名校友等联系,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浙大西迁史。因为当今的中国教育缺乏与民族精神的紧密结合,正是这样还原浙大西迁史变得如此重要。为什么在浙大西迁过程中能够涌现出大批的优秀科学家教育家,正是求是精神的支持,以及西迁过程中对民族精神的了解体会孕育了他们深厚博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