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史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戏曲史略

中国戏曲史略 以歌舞演故事为基本特征的戏曲艺术,约12世纪也即我国的宋金时代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先秦乐舞、汉代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隋唐散乐和歌舞戏、宋杂剧和金院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个阶段。 一、先秦乐舞 在我国先民的乐舞艺术中,已经萌生了后世戏曲的基因。先民的乐舞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只能依靠后世考古文物遗存和文字产生以后古人追述的传说与神话。 原始歌舞,再现氏族采集,狩猎,农耕和战争生活,表达男女爱悦,有其实用的目的与功能。又与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等联系在一起。 1973年,在发掘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据测定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彩陶盆的内壁绘有舞蹈者舞姿的纹饰,每组五人共三组。舞者体态相同,动作划一,彼此携手起舞,摇动着头饰与尾饰,仿佛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显然给人一种节奏鲜明的动态感。舞蹈纹饰形象所显示出的节奏、步态、动态、情趣、透露了那时歌舞已具有的观赏性,和先民对舞蹈美的鉴赏力。先民的审美意识,正是推动原始歌舞发展的动力。(图片1) 《尚书.尧典》记载的“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和《吕氏春秋.古乐》所记“帝立尧,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罄之音,以致舞百兽”的传说,反映的是古代狩猎生活的情景。还有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传说。 先民的歌舞艺术,已经具有了许多特征,主要有三点:1、对生活的再现性。2、诗、乐、舞的综合性。3、祭祀娱神的仪式性和审美娱人的观赏性。以上这些歌舞的特征,原本是歌舞艺术产生后自身的形态特征,并非为后世戏曲而设。然而,却是戏曲赖以形成的基本因素。 传说中历代祭祀乐舞到周代被统治者们推崇,制礼作乐,整理而为“雅乐”,是与“俗乐”相对而言。周代有“六乐”,也就是“六代之舞”,包括相传为黄帝之乐《云门》,帝尧之乐《咸池》,帝舜之乐《韶箫》等。 乐舞又有文舞、武舞之分。文舞执羽而舞,武舞执干而舞。加《韶箫》,又名《韶》,颂扬尧、舜“揖让之治”,主旨在于表彰文治;《大武》又称《武》,表现周武王讨纣平夷立朝事,主旨在于颂扬武功,均有其明显的政治内容。其中《大武》在演出中,分六个段落,称六“成”,第一段表示武王开始到北方去讨纣;第二段表示灭掉了商纣;第三段表示凯旋回南;第四段表示南方各小国的服从;第五段表示周公、召公分列武王左右辅助着治理国事;第六段从头反复结束,表示国力强盛和天子的尊严。 据有的专家考证,殷商占卜卜辞中的“舞”与“巫”字相同,即一人双手执牛尾的象形。说明“巫”是从舞者中分化出来的。《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歌巫舞流传在民间,对后世民间歌舞、说唱、戏曲等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巫觋之后,出现了优。优也是从能歌善舞的能人中分化出来的,身材矮小的被称为侏儒。优以歌舞、诙谐、作乐、耍杂技等服侍于帝王左右,娱人而不娱神,能发挥调笑讽谏的作用,讽谏成为了优的职能。司马迁称之谓:“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善歌舞的称为倡优(图4)擅词令的调笑的称为俳优,(图5)善演奏器乐的称怜优,一般优也被称为乐人,大多能善歌舞又能调笑滑稽,才艺出众。其中《史记.滑稽列传》记述了优孟扮楚孙叔敖的故事。(图6) 二、秦汉散乐 先秦乐舞,有正、散之分,雅、俗之列。正乐即雅乐,为祭祀典仪之乐舞。俗乐即散乐,散于四方之乐,指民间创作的歌舞、技艺,今称民间艺术。秦汉两代,帝王集中散乐演出的活动,促进了各种歌舞、技艺的广泛交流与发展,并孕育了戏剧艺术。 汉代散乐,也称“角抵戏”,泛指所有乐舞、技艺、魔术等。这些节目,有的出自民间,有的传自域外,后世相沿,统称“百戏”。 在百戏集演之中,由于技艺之交流、融合,出现了戏剧化的表演,出现了表演故事的角抵戏。秦汉之时,产生出表现故事的角抵戏《蚩尤戏》与《东海黄公》。 在汉代的宫廷与民间,与百戏散乐同时存在的,和民俗有关的某些“礼仪”,也透露着戏曲的信息。如《汉书.礼仪志》记载之驱傩。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与优戏 散乐的集演,仍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帝王在宫廷举行朝贺、节令、宴会活动时所必不可少的。除伎乐歌舞外,明帝还命马钧作“水转百戏”,把真人表演的乐舞、百戏,以及官员行走、劳动生活的场面变成了水力推转车轮而动的木偶戏。寺院在宗教节期、法会等活动时也组织歌舞、百戏演出,歌舞百戏的集演孕育产生了歌舞戏。 梁武帝萧衍时创制了排场宏伟的《上云乐》歌舞伎。据载:“梁三朝第四十四,设寺子导安息孔雀、凤凰、文鹿、胡舞登连《上云乐》歌舞伎。”《上云乐》歌舞伎,有人物,有情节,综合歌舞、伎艺表达“朝圣”贺寿的主旨,可以说它具备了戏剧表演的属性。事实上这

文档评论(0)

198405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