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削藩看汉景帝的有为而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削藩看汉景帝的有为而治

从削藩看汉景帝的“有为”而治 摘 要:“文景之治”乃“黄老无为而治”,这是史学界的一致共论。本文认为,从景帝削藩起,西汉治国方略已开始发生变化,削藩是景帝“有为”而治的重要体现。汉景帝之时,并不崇尚“黄老”。鉴于当时诸侯国强大难治,诸多皇子待分封而无合适领地,景帝大胆启用晁错削藩,并在七国之乱兴起后坚决予以镇压。随后,景帝改革王国政治,使封国郡县化,王国问题得到质的解决,为汉武帝时期顺利削藩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七国之乱也并非“吴王蓄谋”,景帝欲作有为君主,决意削藩,人为原因激化中央与吴国的矛盾所致。 关键词:王国问题;汉景帝;削藩;七国之乱 西汉政权建立之后,刘邦把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巩固皇权的政治支柱。《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但是,随着诸侯王实力的增长,他们逐渐产生了同汉王朝分庭抗礼的野心,如文帝即位不久,济北、淮南两国就相继发生叛乱。随着王国问题的日益凸显,“削藩”便成为西汉前中期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同时,“削藩”也是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关于景帝削藩,史学界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杜勇认为,之所以会产生同姓王对中央的离心力,除分封制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外,皇帝对不法诸侯王的优容和皇位继承法的不完备也是重要的因素[1]。古永继《“文景分国为削藩”辨》认为,文、景的分国与削藩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是文帝,还是景帝的分国,都只是对宗室的一种例外恩典,齐王、淮南王、梁王由于与皇帝或太后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因而其子孙取得了这种特权,而楚王与皇室关系一般,则未能享受这种待遇,吴王带头谋反,索性被断绝了奉祀香火。” [2]谢春河、隽成军认为,汉景帝总体导演了“削藩”改革,但在关键时刻立场动摇,因此导致改革失败、晁错被杀[3]。他高度评价晁错改革思想及实践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岳庆平则认为,文景时期并没有出现诸侯王尾大不掉的现象,汉政府之所以急于“削藩”,起因于政治家的片面夸大其词和皇帝对诸侯王的猜忌心理[4]。他说,景帝的削藩是一大失误,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因为不削不一定祸大,而由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使双方都蒙受损失。汉武帝从中吸取了历史教训,采取温和的政策,为以后诸帝立下了常规,也为王莽代汉提供了方便[5]。董平均认为,文、景时期的分国与削藩,是增强皇权,“强干弱枝”政策的反映。皇权与诸侯国二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对西汉王朝的治乱兴衰产生了深刻影响[6]。 本文认为,汉景帝并不崇尚“黄老”;削藩是景帝“有为”而治的重要体现。当长期推行的“无为”政策引发王国问题,皇室内部又出现领地分封难题时,景帝锐意改革,坚决削藩,并及时巩固削藩成果。另外,本文亦对景帝削藩中的重大事件——七国之乱的缘由作一番探讨。通过相关史实论证七国之乱与景帝“有为”意志的密切关系。 一、削藩背景:封国隐患,皇子分封无领地 (一)王国强大难治,威胁中央 汉初分封而形成的诸侯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文帝时期,势力迅速膨胀,足以同西汉政权分庭抗礼。这些诸侯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7](卷一四《诸侯王表》),俨然独立于西汉朝廷之外,甚至“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8](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文帝时,袁盎劝道:“诸侯太骄必生患,可适削地。” [7](卷四九《袁盎晁错传》)贾谊甚至在《治安策》中惊呼:当时西汉政权并非“已安已治矣”,而是危机四伏,“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他所谓“可为痛哭者一”,就是愈来愈大的王国势力,已严重地威胁中央政府。他认为当时天下的形势就像患了水肿病的人,不能行动自如,“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7](卷四八《贾谊传》)。对于封国隐患,晁错更是表现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屡屡上书文帝。他分析当时的形势后指出,诸侯王的封地占了大半个汉王朝,他们“专治异政,不禀京师” [8](卷二三《礼书》),和皇帝同姓不同心。西汉中央政府却在片面强调“无为”“安定”的“黄老”思想指导下,对潜在的封国隐患没有足够的重视。中央对骄纵跋扈的诸侯王纵容恣任,以致诸侯国强大难治,分裂倾向日益明显。早在文帝即位初年,济北、淮南两国就相继发生叛乱。其后,吴王刘濞称病不朝,失藩臣之礼。汉文帝反以刘濞为汉祭酒,赐予几、杖,特许他不奉朝请。吴国势力已然凌驾朝廷。因此,文帝时期的诸侯国,由于势力恶性膨胀,已从初封时的社会稳定力量质变为分裂割据势力,成为西汉内政中最大的隐患。长期推行的“黄老”政策已不适应当时形势的发展,王国问题亟待解决。 (二)诸皇子急待分封领地 在王国问题日益严重的同时,景帝欲分封刘荣、刘端、刘胜、刘寄、刘越、刘乘、刘舜七位皇子而无领地,更将此问题置于必须解决的地步。汉景帝共有十四子,除太子

文档评论(0)

317shaof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