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世上一切问题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docVIP

人生感悟:世上一切问题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doc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生感悟:世上一切问题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世上一切问题,无非一拖二懒三不读书   许多人觉得,古龙的风格很易学。因为一个普通读者接触古龙,乍看之下,不会觉得他有金庸或梁羽生那么厚的功底你可以轻松从金庸书里读出他喜欢《水浒》、熟稔《红楼》,他对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大仲马、《三言二拍》、《史记》、诗词歌赋等无数东西,都烂熟于心。而古龙,乍看之下,只能说,这位对诗挺熟,尤其体现在人物名字上,比如白玉京,比如叶孤城。   但稍微看看古龙的随笔或评述,就会发现,这厮对福楼拜、海明威、杰克伦敦这些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大人物,了如指掌;尤其是后两位,他许多作品里会出现一些类似的手法。在若干篇宣言般的文章里,他都会赞许这两位。至于日本剑侠作家如柴田炼三郎等,古龙更是熟到可以随心所欲化用的地步。最后,他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想像中,都更熟悉金庸。原话是:我自己在开始武侠小说时,就几乎是在拼合模仿金庸先生,写了十年后,在写《名剑风流》、《绝代双骄》时,还是在模仿金庸先生。   我相信武侠小说作家中,和我同样情况的人并不少。 这一点金庸先生也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所以,世上那么多人觉得古龙易写,而终于世上也只有一个古龙的原因,就是这个:这个疑似好酒散懒的浪子,所读的书籍、所师法的人物,比我们想像中多得多。许多想试笔的,只看了几册古龙,就仿着他路数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自然画虎不成反类犬。说到底,终是不读书之过。   被误解的小说家,不只古龙一个。我第一次知道巴尔加斯略萨,是通过莫言的《红高粱》,余占螯父子处理尸体时,作者自注提了一句;而《四十一炮》的后记里,我又看到他对君特格拉斯的一段评价。余华三十来岁时,写了许多极有洞察力的散文,主要关于音乐和小说,显见他对博尔赫斯、福克纳、霍桑、川端康成们,极有心得。王小波作品里零星出现的名字,比如莫迪阿诺、马尔库塞、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们,就够我一一收罗了。海明威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的阅读量极其可怖,那段时间,他上到对陀、托、荷马,近到舍伍德安德森们,几乎滚瓜烂熟。   当然,许多人很容易被糊弄,被莫言小说里反复出现的高密农村,或是余华的许三观、福贵和刘镇李光头,或是王小波的王二及陈清扬、小孙这些没谱青年,或是海明威那些渔夫、猎人和到处溜达的尼克亚当斯们欺骗,以为这些小说家们,也仅仅是小说家而已,与他们笔下的农民渔人一样,都是不学无术之辈,而忽视了他们都有文艺评论家们的敏感和天分。简单说吧,这伙人的阅读量和读书见识,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只是大多数时候,人家不露出来而已。   贾宝玉这样好逸恶劳的纨绔子弟,谁都想找机会给他上一课。贾政带他看大观园,见宝玉喜欢有凤来仪胜过稻香村,觉得他觉悟不高,立刻发作:   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然而宝玉那死孩子,振振有词,说田庄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还说什么:古人云lsquo;天然图画rsquo;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歪理一大片,春风吹又生,偏还有理有据,把爹戗得说不出话来,所以宝玉后来挨揍,也是活该。妙在这孽障,左一个不读书,右一个不用心,可是引用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给丫鬟起名字,张嘴就是花气袭人知昼暖,唱歌行令,随手就是唐乐府里雨打梨花深闭门。薛宝钗跟他一样,满嘴里都说不读书,唱个《寄生草》、听个《牡丹亭》,都是张嘴就来。说不读书,偏读得满肚子书。老爹贾政,对这刺猬般的儿子,居然下不去嘴。咳,终是老爷自己不读书之过。   以前说过,贾宝玉爱杜撰这事,和苏轼有点像苏轼当年考试写文章,杜撰了个典故,被梅圣俞问起,就说意其如此。这事常用来佐证苏轼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别出机杼,不拘一格。但这玩意,不是凭空而来。他自吹《汉书》就抄过三遍哪怕打些折扣,这也很是吓人。关于苏轼的积累量,有一个故事。   当初,苏轼黄州回朝后,去做翰林学士知制诰,写圣旨,凡八百余道。圣旨这玩意,常要引古之经典,以姿润色。常见格式如:朕听荀子说,张佳玮打起架来,不是螃蟹的对手。蟹犹如此,人何以堪?今特赐尔螃蟹八百只,卿其勉之类似引语,可都是不能错的。苏轼之后,洪迈接了这职位,每天写天子诏书。洪迈也是大有才学之人,有一天刷完二十余道诏书,闲了,去庭院散步,遇到个八十来岁的老仆。   老仆:听说今天文书多,学士一定很劳神。   洪迈颇自得:今儿写了二十来道呢!   老仆: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   洪迈得意了:苏轼苏学士想来也就这速度了吧?   老仆:苏学士速度也不过如此,但他从来不用查书。   洪迈赧然,后来跟别人说这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