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中古史课件2——民族大迁徙分析
第一章?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第一章 公元前后 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具体过程的学习,了解亚洲民族迁徙的主要内容及其后果,并掌握由亚洲民族迁徙引发的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对欧洲社会发生的重大影响。参考书目《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著,商务印书馆。《高卢战记》,恺撒著,商务印书馆。 一、?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的出现及交往 原始农业发明后,在亚欧大陆范围内,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从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小亚细亚,再连结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不列颠岛,这一地带气候湿润,适合种植,形成一个弧形的农耕世界。 而农耕世界的北方,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一带,则适合饲养牲畜,形成一个和农耕世界平行的游牧世界。 农耕世界广泛地使用铁制工具,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众多,国家和社会组织比较完备。而北方的游牧世界有的仍处于原始的落后状态,有的刚刚进入阶级社会。他们的主要生产部门是畜牧,农耕不发达,手工业不占重要地位,他们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多数要靠从农耕世界取得。两个世界有明显的分工互补。 和平交往: 两个世界的主流关系是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南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输入北方;北方游牧世界的牲畜、皮毛类、乳肉制品、战马、乐舞等则经常输入南部农耕世界,这种交往和交流对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战争交往: 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大国或优秀民族自居,对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鄙视并发动战争、争夺土地或征收贡赋。而游牧民族也经常凭借自己的马匹和超常的进攻能力入侵农耕民族,虏获财物、人口,攻城毁地,涂炭生灵。 两个世界之间,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都是接触和交往。随着交往的扩大,两个世界之间的闭塞被打破,不同民族和文明有了融合。人类文明区域也扩大。 民族大迁徙就是游牧、农耕世界交往的一种方式。 公元1世纪,亚洲东部的匈奴人向西迁徙,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 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在西方,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在西欧建立以及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二、亚洲民族迁徙及其后果 ?(一)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3世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地区都属于中国的秦及两汉王朝的版图。亚洲东部的中、南部为汉族和其他农业民族所聚居,北部的草原、沙漠地带则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动之地。 这也是匈奴称雄北方游牧世界的时期,大漠南北蒙古草原都受其控制。 匈奴的东方是东胡,中国春秋时期称其为山戎,战国后统称东胡。 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乌孙。月氏人和乌孙人居于“敦煌、祁连间”,大体来说,分布于肃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间的为乌孙人;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的为月氏人。 在月氏人的南方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乌孙的西北为塞人。 (二)亚洲东部民族的迁徙 1.匈奴的西迁 匈奴兴起于元前3世纪的黄河河套及阴山一带,匈奴占领的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绵延数千公里,遍布大漠南北。 (1)匈奴的发展 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私有财产出现,并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扩张性和掠夺性非常强。 (2)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及西迁原因 战国、秦时,匈奴多次南下,入侵中国的河套、山西、河北一带,对中国的边疆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燕、赵、秦等纷纷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并筑万里长城。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掠夺财物、人口,骚扰边境,汉初一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140--87)即位后,国力强盛,前133—119年遣卫青、霍去病为主帅,数次出击,击败匈奴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从此匈奴势衰。 公元前54年,在天灾、内乱、外患的促使下,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前51年,南匈奴降汉,汉元帝以王昭君外嫁,恢复了和平交往。公元48年,南匈奴得东汉光武帝的允许,入居塞内,并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北匈奴在汉朝的连连打击下,一部分大约20万人于91年西去,开始了漫长的西迁过程。 (3)匈奴西迁过程 悦般时期(91--160)他们在大漠西北的悦般地区(天山西北至伊梨河下游地区)停留。 康居时期(160——260)康居位于中亚锡尔河流域,与阿姆和河流域的大夏为邻。他们在这里停留了近百年,3世纪中,受到贵霜帝国与康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