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07中国十大学热点2007中国十大学术热点.doc

2007中国十大学热点2007中国十大学术热点.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7中国十大学热点2007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进一步深化   入选理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完整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的观念体系。2007年,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热潮涌动,大型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多达百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此为关键词的条目近千篇,百度、谷歌搜索引擎上的条目达上百万条。   学术界的讨论呈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展开。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范畴体系、逻辑结构、本质特性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全面探索,富有理论深度;并对它的内涵、功能、目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要求,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与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经济基础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课题,结合具体实际展开研究,涌现出众多创新成果,诠释与丰富了这一命题的理论内涵。其二是多学科的互动与交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艺学等都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使研究更具理论张力。其三是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性体系,对它的研究必将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讨论把大量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为理论创新的时代资源,从而为研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 关 链 接   ②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载《光明日报》2007年2月13日。   ③乔法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④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载《求是》2007年第20期。   热点二:对“生态文明”的多元解读   入选理由:“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个新型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构成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随着2007年“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以往学术界所关注的“生态文明”的热情再度高涨,追求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成为学者们的共同心声。   经济学界开始改变传统经济学不把生态要素纳入其研究范畴与学科体系的做法,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生态经济学正日益从边缘学科走向主流学科;将人文、生态理念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分析结合起来,力图从制度层面探索生态问题根本解决途径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为学者们重新思考“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孰者优先”的话题提供了想象空间;生态伦理学则以其特有的精神力量,为重构人类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通过生态意识的培育来规约人类的张扬与轻狂而努力;孕育了丰富“生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也成为学术界寻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治愈现代性“异化”之病的又一个期待;文艺理论界利用生态批评视野,反思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提出了弥补百年文学史书写缺乏生态维度缺憾的问题。学者们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将会持续成为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 相 关 链 接   ②刘文良:《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③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载《学术月刊》2007年7月号。   热点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入选理由: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许多经济学家和理论工作者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撰写文章,参与到了这一重大问题的讨论当中。   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既要重视市场需求,也要考虑中国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国情;既要考虑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也要重视国内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此,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科技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正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理性回归。有学者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为此,必须增强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由低质优效向高质高效的转化,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目标的实现。也有学者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包括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科技创新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使科技创新在全社会扩散,进一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总之,学者们普遍的感受是,科学发展观对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文档评论(0)

yyanrlu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