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VIP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 版面语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个性鲜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处齐鲁、燕赵文化结合部、黄河、运河文化交汇点上的聊城,多次发生文化碰撞、融合与更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有齐文化崇商敬农的优长,又有鲁文化尚仁重义的特点;既有燕赵文化慷慨无私的侠义,也揉杂了秦晋文化开放宽厚的气度。既有黄河带来的农业文明,也有运河带来的商业文明。数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聊城“自强不息、务实创新、兼容开放、诚实守信”的人文精神,渗透于聊城治政、德教和百姓生活中,成为聊城人民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这种精神深刻影响着聊城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并逐渐成为人们讲礼义、重和谐的社会风尚,汇聚成鲁西民俗文化的丰厚积淀。 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现象,包括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故事传说等内容。它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它植根于民间,植根于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折射着时代发展变化的轨迹,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变化。记载着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本陈列概括划分为农业生产、手工工艺、商业经营、鲁西风情、文苑艺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专题,撷萃缀英,蔚成大观。从生产经营到衣食住行,莫不蕴含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令人况味桑梓温馨之意趣,重土报本之情结。 场景模型: 鲁西民居大门 背景音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 ? 第一部分 农业生产 [部分说明] 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哺育出不同的文明形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海拔高度在22.8~47.8米之间,鲁西地区的传统农业是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小米、高粱和豆类以及蔬菜和棉花。 [陈列品] 1、肥沃的鲁西平原牛耕。(照片)2、棉花丰收(照片) 3、土地地契(实物) [第一单元]农业生产过程 [单元说明] 农耕是农业生产中最原始的工作。其基本内容包括平整土地、播种、田地间管理,收获等程序。 [陈列品] 1、犁(附人们犁地照片) 2、耙 3、耢 4、点播器(附人们播种照片) 5、三脚耧 6、四脚耧 7、砘、 8、浇地工具(辘轳、水桶) 9、锄(附人们锄地照片) 10、镰、叉、铁锨、木锨 11、风扇车(附人们扬场照片) 12、棉花丰收照片 [第二单元]粮食加工与储存 [单元说明] 人们生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即是食物的加工与烧制。聊城旧时粮食加工最常用的工具便是石臼、碌碡、石碾和石磨。常见面食为馒头。 [陈列品] 1、碌碡压粮(照片) 2、碾子加工粮食(模型) 3、石磨加工粮食(模型) 4、石臼加工粮食(模型) 5、馒头蒸制现场(照片) 6、复原一个囤。 第二部分 手工工艺 1、导语。 2、实物:纺织工具、木匠工具、毛笔、牛筋腰带等生产工艺。阿胶生产制作。糙纸生产工艺。哈达生产工艺。临清砖(照片及实物)生产工艺。 [陈列品] 1、织布(照片) 2、轧籽机 3、纺线车 4、拐子 5、织布机 6、用影碟机放映棉花的生产和织布的过程 7、蓝印花布 8、哈达(陈列临清元宝石) 9、麻与纸 10、牛筋腰带 11、临清贡砖 12、木匠工具(史庄圈椅) 13、糙纸生产工艺 第三部分 商贸民俗 [部分说明] 聊城在明清之际已成为漕运重镇,沿河九大商埠之一。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聊城一带的经济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庙会和集市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第一单元]庙会(制作全景画,内容包括祭神 、看戏、游乐、贸易、民间小吃、打铁、剃头、武术场景) [单元说明] 庙会又称“赶庙会”,“逛庙会”,“赶会”。原是为祭奠寺庙神佛而举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庙会所在地和附近地方,会间往往还要唱大戏,后来渐渐有商贩加入,便形成了祭神,游乐,贸易的“三合一”。聊城附近各县市都有庙会,一年中最多的达数十场,少的也不下五六场。四镇八乡的农民和大江南北的客商都云集而来,商贸、游艺、娱神等活动达到高潮。 [陈列品] 1、关帝庙庙会场景(老照片) 2、城隍出行(老照片) 3、庙会游艺(照片) 4、庙会商贸活动(照片) 5、庙会上的妇女、儿童(照片) 6、陈列钱柜、称等实物 7、陈列打铁工具及打铁的照片 8、陈列剃头用具和照片 9、陈列各种武术器械 [第二单元]集市 [单元说明] 古时日中为市,以日中为齐集之时,因此有人解释“集”是“人与物相聚合”。集有期,约定俗成,或单日。至期又叫“逢集”,一般大集全天,小集半天,到午即散。现如今,聊城城内又多了早市和夜市以丰富人们生活。集市上分行业设“市”、“行”各“市”,“行”,都有固定集中的营业区域,如粮食市,铁器币,缸瓦市等。 [陈列品] 1、米市街旧址(照片) 2、集市中的杂货市(照片)

文档评论(0)

wu12yo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