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临澧精神 凝聚发展动力1.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弘扬临澧精神 凝聚发展动力1

弘扬临澧精神 凝聚发展动力 太浮山下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而人类文明行进的每一个脚步都与人文精神的滋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健康向上的地方人文精神是宣传地方的“名片”,发展地方的动力。弘扬、培育地方人文精神,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地方人文精神的形成,以民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地方人文资源为土壤,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实践领域的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临澧人文精神是临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临澧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临澧的灵魂,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临澧人都会深深地烙上它独特的“印记”。千百年来,临澧先人在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崇文尚学、吃苦耐劳的人文精神。若论当代临澧人文精神的特质,笔者认为,在传承历史共性的基础上,至少还融入了“克难奋进、敢为人先、负重自强”等新的内涵。 “青山精神”折射临澧人民克难奋进的传统本色 临澧经济向以农业为主,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享有“饭稻羹鱼”的美誉,然而灾荒之年,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却也是事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临澧平均海拔高达51.2米,且多为斗笠地形,不便储水,耕地以受干旱威胁为主,而水利设施,却以小塘小坝为主,补水能力十分低下。尽管祖辈们战天斗地,努力改善水利条件,但抗灾保收能力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1949年全国解放之时全县仍有17万亩天水田。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建设的新高潮。1958年,高速修建官亭水库,迎来南方13省水利施工现场观摩会在临澧召开;此后,相继建成高桥、群英两座中型及26座小型水库,全县蓄水能力翻了一番。 为了彻底改变丘陵地区“山下河水白白流,山上用水贵如油”的落后局面,临澧人民决心自力更生、腰斩澧水,兴建大型水轮泵工程,提水上山。1966年至1976年,当全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扼腕叹息之时,临澧人民不等不靠,举全县之力,节衣缩食,自带口粮、盘缠、工具,度过了一段十万人民修青山的峥嵘岁月。十年间,全县三年未办分配,人均集资181元、口粮300多斤,动用劳力60多万人次,投工7555万多个,完成土石方5487万立方米,打造出亚洲第一,世界罕见的青山水利工程。整个工程分枢纽工程和灌区工程两大部分:枢纽工程主要由369米长的主坝、437米长的副坝、35间水轮泵密闭机房、7条216米长的扬水管道、两座年发电总量超过5000万度的发电站和一座按6级航道标准修建的船闸组成;灌区工程由4条主干渠、58条支渠、789条斗渠等组成,全程2053公里,连接全县中小型水库64座,形成南北连通、蓄引并举的灌溉体系。青山水轮泵站建成受益后,临澧粮食生产基本呈现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局面,人均粮食贡献率跃居全省第5位,并在1985年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 克难奋进的青山精神,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1970年5月1日,时任省革委会代主任的华国锋视察临澧青山水轮泵站工程,盛赞“临澧人民有志气”;1979年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后,青山水利工程先后接纳了联合国水利专家及17国友人的参观考察。 “太平现象”凸显临澧人民敢为人先的发展意识 太平工业园是目前临澧经济开发区“四大工业园”中的“长子”,它于1992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总面积10平方公里。10多年来,园区从80年代初创办的脱水菜厂起步,由当初的“种养加”,后来的“农工贸”,发展到现在的“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并且拥有全省第一个村办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谱写了内陆村办企业的发展神话。园区拥有企业20多家,资产总额7.4亿元,产业涵盖高新材料、化纤纺织、能源电力、建筑建材等多个领域。其中,园区标志性产品——高性能超高强聚乙烯纤维是世界三大高科技纤维之一,被科技部等五部局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它使中国成为继荷兰、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该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在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园区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持续性进步。多年来,园区所在地太平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十大红旗村、全省双文明建设模范单位和全国文明村庄。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太平村视察。 一个内陆地区的小山村,何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如 此骄人的成绩?笔者认为,“太平现象”背后凸显出临澧人 民敢为人先的发展意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临澧乡镇企业作为全市甚至全省的领跑者,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发展态势。到上世纪90年代,全县乡镇企业达到2.2万家,年产值近80亿元,是全省13个乡镇企业发展重点县之一。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县乡镇企业限于体制障碍,加上资源、人才、交通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规模逐渐萎缩,效益不断下滑,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