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闻采访权滥用的现实表现.doc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采访权滥用的现实表现

新闻采访权滥用的现实表现 采访权是指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享有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不受限制地收集信息的权利。记者拥有采访权去获取信息,但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记者在行使采访权时问题颇多,有些采访活动不合乎道德,还有些采访活动触犯了法律。比如“2008年9月,山西矿难记者领取封… 摘要:早间新闻节目为受众提供了清晨第一道美味的“新闻早餐”。在媒介时代,电视新闻制造的早间神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的早间新闻节目随着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成熟,本文以央视《朝闻天下》为案例,对于早间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力进行透析,从而寻找到一条提升早间新闻… 摘要:在新闻传播领域,对传媒公共性研究的意义日益突出,这不仅源于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更是因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凸显了大众传播的巨大威力,新闻事件经过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其对现实公共社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本文尝试从新媒体事件中传…   采访权是指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享有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不受限制地收集信息的权利。记者拥有采访权去获取信息,但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记者在行使采访权时问题颇多,有些采访活动不合乎道德,还有些采访活动触犯了法律。比如“2008年9月,山西矿难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鄂东某报“新闻敲诈”事件,“茶水发炎”事件,“纸馅包子”事件……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滥用新闻采访权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我国新闻媒体记者滥用采访权主要有新闻寻租、媒体暴力、策划新闻、媒体错位和新闻侵权这五种表现。   新闻寻租   “新闻寻租”简单地说就是记者利用采访权来寻求经济利益。本文对比较常见的新闻寻租方式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对要求刊登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近年来,此类“新闻”在有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刊、广播、电视上繁衍速度很快,侵占的版面、时段也日渐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传媒的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经营部门混岗现象较为普遍。从中央传媒到地方传媒,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现象。特别是拉广告,丰厚的回扣诱惑力很大,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发稿权与广告之间的交易,这种制度上的要求将使新闻价值和政治宣传价值受到利益的诱惑而扭曲。二是广告与新闻栏目或其他节目混淆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将明显的广告标识以“企业家风采”、“某某访谈”、“健康之路”等名称出现;有的整版新闻或整个节目,其实是在变相做广告。三是传媒的栏目或节目与企业合办的现象相对普遍。传媒负有监督社会的职能,这样的“合办”即意味着这个栏目或节目自动放弃对该企业的监督权利。   记者索贿。记者腐败体现最鲜明的就是记者收受或索要礼金。索贿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活动中接受行贿者各种形式的礼金,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有的则去企事业单位当所谓的兼职“顾问”,领取薪酬;或者为企业搞所谓的“新闻策划”,共谋制造“新闻”,从中牟利;还有的甚至打着记者、编辑的招牌,为广告公司强拉广告,采访索要“红包”,标价兜售“有偿新闻”。收受或索要礼金虽然并不代表新闻从业人员的主流,但却严重地腐蚀与毒害了新闻队伍,导致了敬业精神的失落和拜金主义的盛行,对新闻事业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危害。   媒体腐败。2003年,鄂东某报以曝光当事方丑闻的方式强拉广告,形成了一条报社领导――记者(25%提成)――受要挟单位的“媒体腐败食物链”,一年内该报发行量和广告纯收入都翻了一番。鄂东某报“新闻敲诈”事件就是典型的媒体腐败。媒体腐败包括经营管理行为腐败和经营管理制度腐败两个方面。首先,经营管理行为腐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管理者把新闻机构、新闻活动作为自身谋利、发财的工具;二是指这类经营管理者对新闻从业人员实施腐败管理,即以自身的行为为“榜样”,导引、放纵新闻从业人员参与、从事谋取私利的活动。其次,“有偿新闻”为什么屡禁不止,且有泛滥之势,与经营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以禁止“有偿新闻”为名的上缴“红包”的规定、措施等。这类规定、措施均要求采编人员上缴“红包”,而上缴后可获20%~60%或更高的返还。这样的制度,不仅起不到禁止“有偿新闻”的作用,而且为“有偿新闻”提供了制度支持。有业内人士说:“这是双赢,我们拿得多,单位收得多,经过组织处理,我们的钱就干净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参与市场竞争,谋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理属应当,但是有些媒体以上三种滥用权力寻求自身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完全牺牲了新闻的社会效益,背离了新闻的党性原则,背离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宗旨,必然导致我国新闻传播整体公信力的下降。   媒体暴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媒介所拥有的权利在

文档评论(0)

raojun0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