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笔记明清之前1.docVIP

[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笔记明清之前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制史笔记明清之前1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 东晋?宋、齐、梁、陈(南朝) 三国 蜀 ?西晋 东魏?北齐 北魏 (北朝) 吴 西魏?北周?隋 西晋:分封制,诸王握有兵权,有夺取中央政权的实力 五胡16国:北魏 ?分裂割据,动荡时局,民族交融加快,为维系统治而重视改革,战火的摧残,动乱之世孕育新制度。 法律沿革 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 法经?秦律?汉律?魏律?晋律?北魏律 北周律 立法概况 一、三国 魏国(汉末时期) “科”:临时法典 “新科” “甲子科” 科——独立性的临时法典,是最常使用的法律。(战乱中难以编订刑法典,且国家未统一,故只制定临时法典。)对原有不适的法律作出以改变适应变化 曹操:封魏王时制定“甲子科”“新科”作为临时性以及过渡性的法典,使当时的法律变得更为有效。战争时期对于某些罪刑加重处罚,而对另外一些()减轻一半处罚。 蜀国 曹魏最早使用科作为临时法典,后来诸葛亮与伊籍造“蜀科”(一种文献记载) 吴国 基本沿用汉制 也造了科 曹魏代汉后(明帝时期,儒家思想更多地融合到法律中) A:《魏律》——鉴于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刑法典;令?行政法规) 1将《具律》改为《刑名》放在首篇,除刑罚的加重减轻外,增加了一些刑罚名称。 2删《厩律》,将《囚律》内容分解为其他篇章 3(吸收了《傍章》等中的刑事内容)增加了一些篇目,如《告劾》、《捕》、《系狱》、《断狱》等 4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B:制定州郡令(地方法规)45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共180+ C:具律?刑名(挪到第一篇)确定了“八议”制度 D:刑罚制度的改革 五刑(死、髡髡 二、晋朝 西晋泰始三年,晋武帝诏颁《晋律》 1法律概念更加规范、准确。首次区别了律与令的性质。晋令是行政性法规。规定了国家机关的章程,更严谨 2体例设置更加合理,加《法例》于《刑名》之后。 3礼律进一步融合,引礼入律。首创依服制定罪。(服制:亲族间血缘远近,关系亲疏的标志,用以别尊长卑幼。家庭尊卑在魏时即受重视。依照服饰来确定刑法加减) 4 律学成为大学问家必须研究的,到唐朝时衰败。 三、南朝 宋齐沿用《晋律》,梁武帝《梁律》,陈霸先《陈律》 1 王植、宋躬统一了张斐、杜预对晋律的注解。为解决同注一章而生杀永殊(?) 2 梁:制定自己王朝的法律 后世称为梁律 律、令、科为主要法律形式。沿用《晋律》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南朝法律多继承晋,北朝法律多是在少数民族自己入主中原后制定的,在汉化过程中也带有本民族自己的特色 四、北朝 《北魏律》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诸家法典之长,20篇 东魏 《麟趾格》(以格代科,说明也曾使用科的法律形式) 《北齐律》——全面总结历代立法经验,历经十余年修成,共12篇 特点:() (2)规定了“重罪”十条(“十恶不赦”) (3)最终确立死、流、徒、鞭、杖五刑。 《北齐律》承上启下,对后世影响极大。为隋唐法典蓝本。 西魏《大统式》(大统是年号) 北周《大律》25篇 吸收了周礼 条文繁琐 不佳(沿袭西魏,后自己立法)(隋代周后,未采周制而取北齐制) 第二节 法律的主要变化 1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维护官僚贵族特权的制度) 八议入律 儒家思想进一步占据主流的表现 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此制度,主要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 A——议亲(皇帝亲戚) B——议故(皇帝故旧) C——议贤(有德行与影响的人) D——议能(有大才能) E——议功(有大功勋) F——议贵(贵族官僚) G——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 F——议宾(前代皇室 轻罪:赦免 重罪:调查清楚案件为前提。不直接按法律判决,先“议”,再由皇帝裁决。(减刑) 官当制度(以官品抵当徒罪) 起源:曹魏“杂抵罪”,晋律“除名逼三岁刑,免比三岁刑”这以后较明确的规定了用官品抵罪。 北魏: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每等抵三岁徒刑。官品从第五品起一阶当刑二年;免官者,三年后降一级叙用。 南陈:五、四岁刑,用官职抵二岁刑,余刑居作(监管较轻,在官府所规定的地方劳动,重刑犯带械具);三岁刑,抵二岁,余一岁可赎之;二岁刑直接赎;属公罪的可处罚金。 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 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 2确立重罪十条(始于北齐,隋时改为“十恶”)

文档评论(0)

wu12yo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