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基础学..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实用中医基础学.

《实用中医基础学》·李德新 第六章 辩证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它既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理论原则,又是解决诊断治疗等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辨证论治的基本过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即运用四诊八纲对病人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将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按八纲、气血、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类别进行辨证,确定病证类型,通过“辨证求因”的推理,判断其发病原因,再结合地域、时令气候以及病人体质、性别、年龄、职业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揭示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辨证结论,最后进行“审因论治”,确定治疗原则、处方遣药。由此可见,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治疗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标准。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关于证的含义:为了认识中医的辨证论治,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证?关于中医“证”的确切概念及其本质,是中医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各家对证的认识颇不一致,大体有如下几种看法: 1.朱颜氏认为:“证就是证候群,是整体外观性病象的总和。” 2.姜春华氏认为:“证是证据,也即是证候。” 3.孙世荃氏认为:“证是对患者机体当时出现的各个症状和体征,按照八纲进行综合归纳后,给当时整个机体疾病状态所作的一个总的评定。” 4.廖家祯氏则认为:“证是在对疾病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性分析,是经过高度概括了的综合概念,它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 5.匡调元氏认为:“证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下,整体体质反应特征和整体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界与社会)之间,脏腑经络与脏腑经络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证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性的反映,是一种以临床机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应形式。” 总之,对证的认识,一是认为“证”是症候群,就是证候;二是认为“证”就是证据。 关于辨证论治的含义:由于对证的认识不一,因而对辨证论治的含义也就有不同的看法: 1.任应秋氏认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注意于生体病变的全身证候。” 2.关德剑氏认为:“辨别各种类型的证候和变化而确定什么是症,即是治疗上的主要方针。” 3.北京中医研究院对辨证论治定义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其总的精神与含义,就是辨别证象,分析致病的成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地方风土、季节、气候及病人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来判定疾病的本质,从而全面的决定治疗方针,整体地施行治疗的方法。” 综上所述,对辨证论治的认识有二:其一,辨证论治就是归纳、分析患者当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并据此作出诊断和治疗;其二,辨证论治就是综合、归纳、分析有关患者发病的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据,并据此作出诊断和治疗。 “证(证),证据。通症,病。” (《辞海》)“以证为证为验字。”(《说文解字注》)可见,“证”,“ 证”和“症”古为一字。但现在“证”和“症”。常作两字解。 从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和对疾病诊断治疗的具体要求来看,“证”和“症”的概念不同。“证”宜作证据解,“症”宜作临床表现解。又称证候,是由症状构成的。 症是指疾病的症状而言,症候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即疾病的临床表现。证,是医生赖以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各种证据,它不是一个症状或一个综合症候群,而是通过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史等病情资料,结合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如地理季节、气候等)等进行分析,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所作的病理概括。换句话说,证是一组特定的症候,它较全面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可见证概括了产生疾病的各方面因素和条件,这些因素结合着不同的体质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如脾阳虚弱是较常见的证,其临床表现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脘腹疼痛,喜热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尿少浮肿,白带稀薄而多,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细或迟弱。其病因或是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是寒邪直中损伤脾胃所致,病变部位在脾,病变性质属寒(阳虚内寒),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属虚),其治疗方法应是温中健脾。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邪正斗争过程,表现为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升降失常等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的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使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遭到了破坏,因而表现出一系列症候。中医不仅辨证,而且也辨病,如“泄泻”、“痢疾”、“消渴”、“黄疸”是中医的病。但必须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才能进行治疗。如脾肾阳虚的泄泻,脾肾阳虚为证,泄泻为病。因此,中医常常病证同称。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从症状和体征入手,通过分析、综合,辨别

文档评论(0)

sfk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