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技术(新)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气安全技术(新)解析

电气安全技术 〈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技术与管理〉 电气安全技术 一、电气事故概述 二、触电安全技术 三、静电的危害及消除 四、防雷技术 五、事故案例分析 一、电气事故概述 二、触电安全技术 触电又称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病理、生理效应。 1触电时主要是电流对人体的伤害,而不是电压。可分为两类: 1.1局部电伤——指在电流或电弧作用下,人体部分组织遭到破坏。 如:(1)电灼伤 (2)电标志(3)皮肤金属化 (4)机械损伤(5)电光眼 1.2全身性电伤——遭受电击后,重要器官(心、肺)和中枢神经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导致死亡。 2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2.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3种: a.电击 b.电伤 c.电磁场生理伤害 2.2电流(触电)对人体伤害程度的影响因素: (1)电流强度。 (2)持续时间;—正比 (3)流经途径;—手到脚、手到手、脚到脚(易造成二次事故) (4)频率;25—300Hz交流电对于人的伤害最为严重。 (5)人体阻抗及健康状况。—心、肺、神经系统疾病者较重 (6)触电电压的高低 2.3电流分为感知电流、摆脱电流和致命电流。 感知电流:男性—1.1mA、5.2mA ,女性—0.7mA、3.5mA; 摆脱电流:男性—16mA、76 mA,女性—10.5mA、51 mA ,男性最小—9mA、女性—6mA,一般电流达到10mA,就不容易自行摆脱了。 致命电流:100 mA 即可引起心室颤动而致死。 3触电的形式和原因 3.1形式:按接触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分为4种情况 (1)低压单相触电(相电压220V) (2)低压两相触电 (线电压380V)(3)跨步电压触电 (4)高压电击(放电) 3.2原因: (1)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2)违反操作规程; (3)维护不良; (4)电气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4触电防护措施 4.1触电事故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但也有规律可循, a.季节性—6~8月最多,占60%。 b.低压设备多发性—应用广、接触多。 4.2触电防护措施 : a.采用安全电压 b.遮拦或外壳 c.保证绝缘性能 d.设置阻挡物 e.保持安全距离 f.漏电保护器 g.电气隔离 导线与建筑物的最小安全距离(m)线路电压(kV) 1以下 10 35 垂直距离 2.5 3.0 4.0 水平距离 1.0 1.5 3.0 操作人员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m) 线路电压(kV) 低压 10 35 安全距离 0.1 0.7 1.0 线路工作 1.0 2.5 5触电的急救 5.1触电后症状:3种 (1)触电电流摆脱电流,神智清醒,能自己摆脱电源,但会乏力、头晕、胸闷、心悸、出冷汗; (2)接近或大于摆脱电流,神志昏迷,有呼吸、心跳; (3)达到致命电流,神经麻痹、血压降低、呼吸中断、心跳停止等征象,外表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瞳孔扩大,肌肉痉挛,呈全身性电休克假死状态,应进行心肺复苏抢 5.2步骤 a.迅速脱离电源 b.进行现场急救 5.3救护时注意事项 (1)不能直接用手、其他金属或潮湿的东西作为救护工具,必须使用干燥、绝缘的工具;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防触电; (2)脱离电源的同时,采取防摔措施; (3)要耐心抢救,避免因“假死”而停止施救,不可打强心针。 6.电气火灾 6.1电气火灾原因 (1)过热 a.短路 b.过载 c.接触不良 d.铁芯发热 e.散热不良 (2)电火花和电弧 温度可达6000℃,遇易燃易爆物会发生火灾、爆炸。 6.2电气火灾预防 (1)合理选用电气设备 (2)保持防火间距 (3)保证电器、线路正常运行 (4)电气灭火器材的选用 根据电气火灾带电、有油等特点,要特别注意灭火器材的 选用。238页 三、?静电的危害及消除 1概述 利用静电可除尘、喷漆、植绒、选矿、复印等,但静电引起的生产和人身事故也大幅度增加。仅石化企业近几年就发生了 几十起较大的 静电事故。 2静电的产生 2.1两个物体当它们相互紧密接触时,在接触面产生电子转移,而分离时造成两物体各自正、负电荷过剩,由此形成了静电带电。 除两物体直接接触、分离起电外,当物体被外力破坏、感应、极化、吸附等都可带静电。 2.2影响静

文档评论(0)

wbjs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