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铜馆
青 铜 馆 讲 解 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铜铸造技术的文明古国之一,青铜是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又称为“吉金”。青铜器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青铜礼乐文明。馆内共展示了80余件青铜器,而这些青铜器大多为我院的考古专家在江苏地区考古发掘的,器物大多具有娟秀小巧的特点,与北方青铜器雄浑,厚重的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大家看到是商代的兽面纹罍léi,罍léi,是古代的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器身饰有饕tāo餮tiè纹,这和商末统治阶级对酒的嗜好是分不开的,从纣王因为酒色而亡国就可见一斑了。
请大家看我右手边的这组木雕纹饰,这组纹饰叫“饕tāo餮tiè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贪财者谓之饕,贪食者谓之餮,饕餮因为吞下一个人难以下咽,所以表情非常痛苦狰狞。在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上,凡是以动物纹出现的纹饰多以饕餮纹为主,饕餮纹也因其特有的抽象拟人色彩而独具代表性。
青铜礼器的种类很多,按照用途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几大类。下面大家看到的是酒器,这两件展品一个叫兽面纹觚gū,一个叫饕餮纹爵,在日常使用时,如需温酒而饮,要用爵,不需温热,则用觚。爵这个名称听来十分雅致,真有令人听其名即知其高贵的感觉,古时候,在老百姓家中是见不到觚和爵的影子的,因为它们是供贵族所使用的,或举行宴会时使用的酒具,如同现在的酒杯一样,爵的名称是由宋代人定的,取雀的形状和雀的鸣叫之义。爵常与觚一起使用,这种配合使用一直流行于商代,在西周后期以后便走向了绝迹。当爵消失以后,觚也同时消失了。这大概是周人吸取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有关吧!
提起古代的青铜器,人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鼎了。鼎流行于商至汉代。鼎最早有两种用途;一是做为烹煮肉食的炊具,一是作为刑具使用,所谓的“鼎镬huò之刑”就是把犯人放入鼎中蒸煮,与“炮烙lào”同属于极残酷的刑罚。鼎不仅是食器还是重器和礼器,在商周时期,鼎不仅是实用品,也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权势的象征。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制度。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目越多,反之则少。相传禹铸九鼎,以像九州,以后成为传国的重器,国家政权的象征。在祭祀时鼎还与簋guǐ,鬲配合使用。簋guǐ,是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guǐ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会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鬲,是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腹下部作成中空的袋状,以便烹煮时扩大受火面积。战国晚期后铜鬲消失。西周中期后,鬲除炊粥外,也作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鬲二、四器与列鼎三、五组合。
云雷纹兽首双耳瓿为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有圈足,很像后世用的坛子。它与尊、罍相像,但口比尊小而比罍大。上布云雷纹。
兽面纹甗yǎn,甗yǎn是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zèng,甑zèng底是一有穿孔的箅bì,以利于蒸气通过;下部是鬲gé,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yǎn还是礼器,与鼎、簋guǐ、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蟠龙盉hé,盉hé是盛酒器和盛水器,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之晚期和西周,盉hé的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另外盉hé亦可用做为水器,这时的盉hé承担了匜yí角色,凡祭祀之先,以盉浇水洗手,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
我们看到这个像牛角一样的东西叫兕sì觥gōng,觥gōng,是商代众多酒器中,造型很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容量很大。兕sì觥gōng。也叫兕爵,它是由兕sì牛,也就是犀牛角制作的,角质的觥gōng容易腐烂,时代久远,更不容易保存,所以至今没有角质的觥gōng被发现,而所见的都为青铜铸造的。兕sì觥gōng的使用,是作为酒宴上对失礼者罚酒之用的,因容量大,目的就是要让罚酒者多饮,以尽宾主之欢。
独耳尊,西周青铜器,1982年丹徒磨盘墩出土,口径34.5,底径24.1厘米,口沿下有一半环耳, 腹饰云雷纹及四组乳钉。
在馆内展出的这套编钟是春秋晚期的,有九件,距今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木槌敲击演奏。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náo发展而来的,编钟使用时,依大小的次序成组的悬挂在称为据的钟架上,钟的大小与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或5枚一套,西周中期有8枚一套,东周时期为9枚或13枚一套,也有单独一枚的,称为“特钟”,编钟的音色清脆洪亮,幽扬柔美,故有“众乐之首”的美誉。与编钟配套使用的还有编磬和编博。人们称编磬为“玉石之音”,因为磬石由玉石制成的,声音轻越,所谓“金声玉振”就是指他们的合奏。编博,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平口钟,是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