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FEKO,一个描述PO方法不同的详细例子..doc

应用FEKO,一个描述PO方法不同的详细例子..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用FEKO,一个描述PO方法不同的详细例子.

FEKO中PO卡不同设置,对计算精度的影响。 PO是FEKO中最好的东西,也是FEKO的重大特点,它有机的把MOM和PO结合在一起。在应用的过程中,设计者有时候会怀疑PO的精度,下面我做的数值试验就是研究这个PO的可信度。测试结果会给以后的应用提供经验。 为了验证PO方法的不同设置在结果中的作用,我设计了一个模型来验证。模型是一个半波阵子置于立方体前,此立方体边长为一个波长。如下图: 半波阵子离立方体前面3/4λ。所有运用PO算法的均设置了劈形绕射。分别计算了下列各种情况: 纯MOM方法计算 PO方法中的全射线追踪分析,没有设置面之间互相的是否看见。 PO方法中的全射线追踪分析,设置所有面之间互相看不见。 PO方法中的只从外面照亮模型,所有面的法向向外。设置面是否互相看见(设置面是否互相看见与否,计算结果相同)。 分析及结论: 比较矩量法、PO全射线追踪(没设置面关系)以及法向方向照亮(没设置面关系)结果。 结论一 PO方法的两种计算结果和矩量法都有差别。 结论二 PO全射线追踪和法向方向照亮结果不一致。问题出在哪儿?(结果是一致的,试验过程有问题。PO方法计算的结果都如蓝线所示,黑线结果错误) 结论三 背瓣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说明绕射过去的射线不准确。 比较PO全射线追踪(没设置面关系)、PO全射线追踪(设置面关系)和PO外法向方向照亮(没设置面关系)的结果。 结论一 全射线追踪不设置面的关系和设置面的关系结果居然不一样?(原因同上) 结论二 全射线设置面关系和外法向方向照亮结果一样。说明外法向照亮实际上就是在这个闭合面上设置各自互相看不见。 比较矩量法和PO法向入射得到的表面电流: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一 矩量法结果在每个边界电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过渡平滑。 结论二 PO法只在正对着天线的面上电流和矩量法相近,其他区域的电流过渡不平滑。 结论三 边界绕射结果不准确,在左右两边没有达到有效劈绕射,误差较大。 观察运用PO时输出文件中有这样几种warning: Incident angle PHII = 303.690068 Deg. WARNING 793: Incident plane wave illuminates a wedge from the inside(出现9次) WARNING 2339: No further output of warnings 793 前一个warning的意思是:在phii=303.69068度时,出现了入射平面波照亮的一个劈形边界是从内部进去的,也就是说有射线从导体模型内部照到劈形绕射出去了,这显然是错误的。 后一个warning的意思是:和793警告号一样的警告不在输出文件中列出了。说明这样的错误出现了很多次。 经过在FEKO中画图,可以发现PHII = 303.690068 Deg 这个角度是阵子中心和正对着的劈连线在xy面上投影的phi角。如下图: 检查程序,发现KL卡定义的劈的开始点和结束点的顺序很重要,开始点指向结束点的方向和面的法向满足右手螺旋规则,否则尖劈绕射就会不工作。 在FEKO4.0版本中,KA卡的手册中特别说明,点的顺序是任意的;但是KL卡并没有这么说明,但也没有说明卡中两点的顺序是必要的和怎么定义两点的顺序。 在FEKO4.3和5.0中,都没有说明点的顺序是任意的,不过也没有说明点的顺序需要遵守的规则,这是很容易出错的地方。 改正了这个问题以后,output文件就不在出现上面的warning。再次比较计算结果。 建议在用PO卡的KA卡、KL卡和FO卡时,遵循建模时点的排列顺序选择这几个卡片中所需的点。 比较矩量法和PO全射线追踪结果。 前面已经说明,设置VS卡与否,不影响PO的计算结果,只是影响计算的时间。 结论一 背瓣明显比较吻合 结论二 大致的结果相同,只在细节上还存在差别。 结论三 通过观察模型的表面电流,劈的绕射纳入了计算。 还有一些结论直接总结如下: 一次绕射后的劈作为再次辐射的源进行第二次绕射。设置全部的绕射边界最后结果更加精确。 细分三角片的剖分让PO结果更加贴近MOM结果,但只是改善很少一点。 增大正方体的电尺寸,比较全射线追踪和法向方向照射几种方式,计算时间上的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它们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全射线追踪设置VS卡计算时间如下: SUMMARY OF REQUIRED TIMES IN SECONDS

文档评论(0)

sdg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