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種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病害種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

水稻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方法 我国水稻病害有100多种,我国正式记载的就有70多种,包括真菌性病害50多种,细菌性病害6种,病毒及支原体病害6种,线虫病害4种。其中常见的为害较大的病害约有36种。 水稻真菌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胡麻斑病、恶苗病、烂秧病、谷枯病、叶黑粉病、叶鞘腐败病、菌核杆腐病、窄条斑病、稻粒黑粉病。 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褐条病、细菌性基腐病。 病毒病:矮缩病、东格鲁病毒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 支原体病害:水稻橙叶病、水稻黄萎病。 水稻线虫病害:水稻茎体线虫病、干尖线虫病、根结线虫病。 一、稻瘟病 1637年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稻瘟病的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意大利(1839)等国家作过描述或记载。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几乎所有种植水稻的国家都有记录。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 (一)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1、苗瘟:发生在3叶期前,芽、芽鞘水渍状,病叶基部变褐,严重时枯死。 2、叶瘟:在3叶期至穗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为盛期。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1)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 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灰白色霉层。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急性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 3)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 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 3、节瘟: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处为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节部,呈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折断以及病节上部分早枯。 4、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5、谷粒瘟:颖壳变成灰白色或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可造成种子带病。 6、诊断要点: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其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物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 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 1、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两个隔膜,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 2、生理分化: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学特性: (1)温度:适温25-28℃,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 (2)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96%以上的相对湿度。 (3)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孢子形成有两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 (4)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 (5)毒素:产生五种毒素,稻瘟菌素、α-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三)病害循环 1、越冬与初侵染源:稻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2、病菌侵染过程: 1)接触期和侵入期:孢子的附着和侵入; 2)潜育期:病菌侵入后,显症时间主要受温度影响。叶瘟潜育期在17~18℃时,为7~9d,在26~28℃时,为4~5d; 3)发病期:病斑出现后只要条件适宜,即可产孢。 3、孢子释放与传播 ⑴自然情况下,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雨露光等

文档评论(0)

cv7c8hj6b4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