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描述.pptVIP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OLED发展历程 2、OLED的分类 3、小分子OLED的结构、原理与材料 4、 OLED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和前景 有机电致发光 1936年,Destriau将有机荧光化合物分散在聚合物中制成薄膜,得到最早的电致发光器件。 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用有机材料制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探索,A.?Bernanose等人在蒽单晶片的两侧加上400V的直流电压观测到发光现象,单晶厚10mm~20mm,所以驱动电压较高。 1963年,M.?Pope等人也获得了蒽单晶的电致发光。 7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eeger探索了合成金属。 1987年,Kodak公司的邓青云首次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低驱动电压(10V,1000cd/m2)OLED器件(Alq作为发光层)。 1990年,Burroughes及其合作者研究成功第一个高分子EL(PLED)(PPV作为发光层),更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实用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OLED发展历程 1997年,单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首先在日本产品化, 1999年,日本先锋公司率先推出了为汽车音视通信设备而设计的多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面板,并开始量产, 同年9月,使用了先锋公司多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摩托罗拉手机大批量上市。 近年来,OEL的突破性进展,并引起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已有90多家公司在开发OEL,而且每个月都有新公司加入。 国内公司有: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维信诺公司(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清华创业投资公司、咸阳彩虹集团等在北京注册成立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与彩虹集团合作已在建立1条小试实验线、廊坊市锡丰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大学、吉林大学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发的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之中等。 这一切都表明,OLED技术正在逐步实用化,显示技术又将面临新的革命。 一是以有机染料和颜料等为发光材料的小分子基OLED,典型的小分子发光材料为Alq3(3-羟基喹啉铝); 另一种是以共轭高分子为发光材料的高分子基OLED,简称为PLED,典型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为PPV。 2、OLED分类 2、OLED的分类 3.1小分子OLED的结构 3、1小分子OLED的结构 RGB和白色EL器件的结构为: 器件R: ITO/CuPc/NPB/Alq3:DCJTB/MgAg 器件G: ITO/CuPc/NPB/Alq3:QA/MgAg 器件B: ITO/CuPc/NPB/DPVBi:Perylene/Alq3/MgAg 器件W: ITO/CuPc/NPB/DPVBi:DCJTB/Alq3/MgAg 能带理论模型: 相对晶体固体的能带模型来说: 价带顶 HOMO (分子最高占据分子轨道 ) 导带底 LUMO(分子最低未占据轨道 ) 带隙Eg是HOMO与LUMO之间的宽度,离化能 Ip是真空能级与HOMO之间的能量差, 电子亲和势Ea是真空能级与LUMO之间的能量差 3、2发光原理 发光机理 载流子的注入: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夹在电极间的有机功能薄膜层; 载流子的迁移:载流子分别从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向发光层迁移; 激子的形成和扩散: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中相遇,形成激子,激子复合并将能量传递给发光材料,使其从基态能级跃迁为激发态; 发光:激发态能量通过辐射驰豫过程产生光子,释放出光能。 阳极 HTL EML ETL 阴极 LUMO HOMO ? ? ? ? ? ? ? ? ? ? ? ? ? ? ? ? ? ? 三层结构的OLED的能带图  当器件加正向偏压时,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有机材料中,外场的作用使它们迁移至发光层  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相遇后,由于库仑作用形成暂态激子,处于不稳定态.其中大部分发生复合,电子落入空穴,释放出能量  发光材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吸收这些能量后将处于激发态,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将返回基态。 HTL ETL EML 阴 极 阳 极 Name:电子 And I am:空穴 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内转移 外转移 系间跨越 振动弛预 无辐射跃迁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发光强度相对大; 辐射跃迁(发光)可分为:荧光、磷光、延迟荧光。 荧光: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寿命: 10-7~10 -9 s。 磷光: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寿命: 10-4~10s。 延迟荧光(delayed fluorescence)也被称为缓发荧光:它来源于从第一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