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淮濱至息县高速公路4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1淮滨至息县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1.2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施工图等有关设计文件。
1.3我单位对现场的踏勘,调查和了解。
1.4国家及有关部委颁发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及标准、规范、规程等。
1.5我单位现有的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实力以及以往的公路施工经验。
2.编制范围
淮滨至息县高速公路土建四标段(K24+500~K34+600)全线范围内的路基、桥梁、涵洞、通道、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防护排水工程。
3.编制原则
3.1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单位对质量、工期、安全目标和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
3.2全面规划,保证重点,统筹安排,精心组织。
3.3按照“精干机构、精兵强将、精良装备”和“安全、优质、快速、高效”的原则进行施工组织安排。
3.4以满足工期要求为核心,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为原则,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快速均衡生产。
3.5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为指导原则,科学组织,精益求精,争创全优质工程,实现安全生产。
3.6积极稳妥地推行先进的、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大力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施工管理手段。
二、工程概述及主要工程数量
1.主要技术标准
计算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
路基宽度:四车道26米。
设计洪水频率:1/100。
设计荷载:公路-I级。
桥面净宽:一般中小桥2*11.5米,大桥、特大桥2*11.75。
路面:本合同段均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2.工程概况
淮滨至息县高速公路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河南省及信阳市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省政府2009年7月在豫东南地区新增补得两条高速公路联络线之一,其建设将解决目前豫东南地区高速公路网密度偏低问题,对河南高速公路网形成,改善路网结构,增强路网综合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标段为淮息高速N0.4合同段,施工里程为K24+500~K34+600,全长为10.1km,位于信阳市息县小茴乡境内。
3.地形地貌
项目线路经过河南省东南部的淮滨和息县,位于淮河中上游,地处黄淮平原南部,大别山北麓,地形以低平原和缓丘为主,呈西北东南略为倾斜,西北略高,东南较低,地势总的比较平坦,受地形构造控制地貌大体分为岗地、平原和洼地三种类型。平原地区面海拔高度为33米~42米,岗地为32.5~52米,洼地为25~32.5米之间,沿淮河一带式洼地,有明显的河岸线,沿河洼地宽窄不一,一般为1.5~5.0公里。
4.工程地质条件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地层结构简单。主要为第四系更新系统及全新统冲、洪积层,岩性为亚粘土、粘土、亚砂土和砂土为主,夹粉细砂薄层,区域内地下水埋深较浅,无腐蚀性,路区内有关断裂层活动较弱,稳定性较好。路线区域内存在淤泥质软土、古河道两岸的沼泽地、膨胀土等对路基稳定性存在不良地质现象,区域内部砂土层具有液化性。
5.气候条件
信阳地跨淮河,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日照充足,年均19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长,平均220-230天,降雨丰沛,年降雨量9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信阳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季天气多变,阴雨连绵。季降水日数多于夏季,降雨量达250-3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6-30%,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降雨量多,暴雨常规,降雨量40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6%,秋季凉爽,天气多晴,降水顿减,季均降水量170-270毫米,占全年的10%,冬季在四季中历史最长,(130天左右),但寒冷期短,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年平均30天左右,处雨季对本项目施工不利,其余均适合项目建设。
6.水文
6.1地表水
路线所经地区属淮河流域,路线跨越的主要河流有乌龙港、闾河等这些河流大部分无堤,河道多河湾,遇到较大降雨时,两岸即形成漫流区,一般河流上均建有水库。路区地势低洼平坦、水系发达,内塘、港、渠、堰星罗棋布,中小型水库众多,一般防洪标准为5~10年。
6.2地下水
本项目区域内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入渗形成,其次为河渠侧渗及灌溉回归水补给,储存于岩类空隙之中的重力水,本区域地下水类型简单,全属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水。地下水近于中性,PU值在6.9~8.5之间者占60%,个别达10%以上,矿化度1~3克/升,水温在0~20之间,属于碳酸性冷淡水,为一级引用和渔业标准,是农灌和引用的良好水源。
7.地震设计参数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2001年版《中国地震动系数区划图》,大部分地区的地震动值加速度分区为0.05,对应的地震基本裂对为Ⅵ度区。
8.主要工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