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帘幽梦尽是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帘幽梦尽是愁

从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卷帘人”说开去 ——一帘幽梦尽是愁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创作了两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一首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一位活波可爱的少女形象,而另外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却描绘了一个深闺女子因海棠花的凋零而哀春、惜春的愁苦形象。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 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卷帘人”指的是李清照的侍女。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但近几年也有学者对“卷帘人”的形象提出了新的观点:此处的“卷帘人”为李清照的新婚丈夫赵明诚。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回到词人当时写作的真实环境,但我们可以从词中的情感慢慢地寻找“卷帘人”的真实影子。 一、“海棠依旧”与“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初读这两句词的时候,也曾提出质疑,既是“浓睡”,那又如何得知“雨疏风骤”?细看之下才发现“雨疏风骤”在前,“醉酒浓睡”实质在后。“雨疏风骤”为何景?雨因“疏”而“大”,风因“骤”而“急”。这场时疏时急的夜雨不似寻常春雨那般缠绵,它更磨人心智。“浓睡不消残酒”,承上边的昨夜风雨,点明时间已是今朝,作者又将感情推上一个新台阶,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会如此沉醉,浓睡竟不能消解? 直至“卷帘人”回曰“海棠依旧”,我们才知道作者醉酒是为了疾风骤雨下的海棠花。作者残酒未消便急切地询问“卷帘人”,但又于“问”之前着一“试”字,可见作者急切之余又担忧海棠花真的在风雨中凋零。这样的情切情怯之问,将作者温婉细腻的心思刻画得淋漓尽致。 既然“应是绿肥红瘦”,那么“卷帘人”为什么“却道海棠依旧”呢?对此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卷帘人懒于出门观看,随口便答;一说是卷帘人粗心大意,马虎回应。但我认为这两说均不妥当,都未解词人之心,未识词之深婉。作者能问“卷帘人”,势必一卷帘便能知晓海棠消息,不存在懒于出门观看的问题;与其说“卷帘人”粗心大意,毋宁说相对于作者对花的深情,“卷帘人”的态度冷淡,并非是知惜花之人。在这样的态度下,“卷帘人“不惟不知今日之海棠,亦不识昨日之海棠,所以在他/她眼中,海棠花之微小变化是难以引起他/她的注意的,故在他/她眼中是“海棠依旧”的。所以说“答以‘依旧’是极淡”。这个“淡”字,是指感情的冷淡,不关乎粗心细心的。从这答语中也衬出作者惜花伤花,感情细腻,内心的寂寞幽独,“无限凄婉”的性格特点。 二、何为“卷帘人”? “卷帘人”距离花近,清醒,且是眼见;而作者距离花远,不消残酒,只是心想,多情人便知风雨后绿肥红瘦。这一实一虚,一远一近的颠倒正好衬出作者与海棠仿佛妙合一体,共同感受了风雨之侵。在别人眼中“依旧”,而个中滋味,只有自知。“绿肥红瘦”,好像已不是花之形,而是花之魂了。易安榻上知花之瘦,亦如庄子濠上知鱼之乐矣,直觉的判断包含了情感之本真。 面对“卷帘人”的漠视,作者连用两个“知否”来诉说心中的情意。前人说“知否,知否?”叠字之妙,在于语气极其急切、明确、肯定,写出作者对“卷帘人”的深责。而我认为“知否,知否?”的语气应是沉缓的,这样作者的情意更加深妙。妙处在于孤独心理和深婉感情的欲说还休,是作者几近自言自语的悲诉。若视为二者对话,急着否定“卷帘人”,那就太煞风景了。这一问一答一诉,作者的凄婉才显露纸上。 再看这“卷帘人”的身份究竟是侍女还是赵明诚。有学者提出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从中得出李清照是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而词中的一问一答正是两夫妻之间相互“斗胜”的表现。 更有人指出,和同李清照同期的词人李石的《生查子》(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亦或是辛弃疾的《生查子》(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中出现的“卷帘人”为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而早前的李清照更是俏皮可爱将这样的代称反其意而用之,把丈夫称作“卷帘人”,在跟他的问答斗胜中表现出了李清照新婚时的美满生活。 但是,我并不赞成这个新的观点。我依旧倾向于将“卷帘人”看成侍女

文档评论(0)

17898118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