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转变.docVIP

网络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转变.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转变

网络环境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策略转变【内容提要】鉴于研究人员对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依赖程度愈亦低下,文章首先分析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馆藏严重不足的现状,继而介绍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科学研究文献信息资源,最后提出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网络环境 近年来,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遇到了新问题,一是现实馆藏的严重不足。书刊价格逐年攀升,而书刊购置费常年停滞不前,购进的书刊品种逐年下降。二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网上信息越来越丰富,互联网成了越来越多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摆脱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再依赖院图书馆现实馆藏的尴尬现实,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加以反思,调整文献资源策略。 1 图书馆现实馆藏的严重不足 有限的购书经费与众多的学科设置使得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只能是“撒胡椒面”,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在抱怨到馆新书及所订报刊太少,难以满足科研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再依赖院图书馆。1997年徐亚男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有的为图书情报中心)年购书经费的调查显示,上海社科院图书馆以130万元位居榜首;浙江、云南社科院图书馆在30万元以上;广东、天津社科院图书馆在20万元以上;另有10个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10-20万元之间;还有6个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在6万元以下[1]。尽管近些年来各馆购书经费均有所增加,但幅度都不是很大,以河南社科院为例,1987年至1999年的13年间购书经费一直维持在15万元左右,直到2000年经费才涨至20万元。面对书刊品种的激增和价格的飞涨,这点经费可谓是“杯水车薪”。 与我国的书刊出版规模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反,河南社科院图书馆的书刊订阅数量基本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其他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情况比河南社科院图书馆的窘境也好不到哪去。这点连高校一个资料室购书费都比不上的经费却要满足少则十几个,多则20几个研究所的科研需求,确实是勉为其难了。在全国地方社科院学科配置中,基本上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等等学科应有尽有。如河南社科院科研人员不足百人,却设有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9个研究所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墨学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福建社科院科研和科辅人员加在一起不过123人,却设有经济研究所、亚太经济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所、现代台湾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所9个研究所和法学研究室、三角号码辞书编辑室2个直属研究室,此外还设有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福建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决策科学研究中心、客家研究中心、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法律研究咨询中心、福建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和法国远东学院福州中心10个研究中心[2]。图书馆为了照顾到各个研究所的科研需求,只能采取撒胡椒面的方法,结果是连每个专业的核心期刊都难保证。 2 互联网上丰富的社科信息资源 与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2002年11月美国市场研究机构eTForcasts公司发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到2002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预计将达到6.65亿人[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所做调查显示,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29.9万台,上网用户总数62万人[4],时隔5年,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经达到2083万台,上网用户总数达到5910万人[5],分别增长了69倍和95倍。 因特网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根据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网站首页显示的数据,其网页索引数据库已突破30亿大关。2001年9月7日,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表明,截至2001年4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总数为692490,网站总数为238249个,网页总数为159460056个,在线数据库的总数为45598个[6]。在这丰富的信息资源中不乏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历史、文学、教育等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社会科学信息资源。 2.1 互联网上的社科图书、报刊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对象——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期刊群是其集中发布形式。 数字图书馆使信息的传递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包括国界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