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文化历史名献.doc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莆田文化历史名献

莆田文化历史名献讲莆田文化7件事[莆田]《莆田学子》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15日 16:25 编导:陆镝 摄像:苏本珑  在北京繁华的大街上有一幢不起眼的建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不知情的人想象不出许多尖端项目包括载人航天,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就出自这里,这就是中国航天的研究中心。闽桂龙一个当年莆田贫困家庭的学子,如今已是这里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这个在福建历史上最穷的地方却贡献出了最多的科学家,这块土地有什么特殊吗?闽桂龙的身世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这是一个造型独特的龙柱,下面是若隐若现的小鲤鱼,而上面是哧刹风云的巨龙,在中国民间惟有一种建筑可以以此来装饰,就是供奉孔子的文庙,但即便这样龙柱的数量也是受到严格的限制的。因为它是等级的标志,可是在莆田仙游人们却发现了大量超标准的龙柱, 难道这地方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吗?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崇尚读书的一个时代,科举竞争异常激烈,然而人们却发现远辟东南海疆的一个小地方莆田每每夺魁,在一次科举中它竟然囊括第一名第二名,以及年纪最大最小的进士,皇帝宋高宗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惊诧,他马上联想到朝廷中曾经有十名宰相十六名尚书和二十二名侍郎也是来自这个地方,奥妙何在?  于是他亲自宴请高中的学子,想了解一下莆田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风水在起作用,结果状元郎用一副对联讲述了一个道理却异常简单,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正是由于耕地稀缺,水患频繁逼着莆田人通过科举求得生存。  然而瘦地未必都长满了松柏,是谁播撒了读书的种子。历史学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唐宋末年都是非常动荡的时代,大批受饱受战乱士卒南迁到了沿海,尤其是莆田这样交通稍微发达的地区。但是他们势单力薄,没有田产一旦用光积蓄就将沦为下层,为了保持家族的荣誉,他们开始不遗余力的培养下一代,用他们最有优势的儒家传统,几乎每一个家族祠堂都是一所学校,而家族的福利总是优先给读书人。这种习俗延续了上千年。  这是一种从礁石上敲下来的贝类海产,名叫海蛎,有人说莆田人因为常吃这种高蛋白的食物而变得聪明会读书,然而真正的莆田人知道许多父母就是靠每天从这种像刀锋一样锋利的海贝中敲出的一点点肉换钱来供孩子们读书的。 正是这种深情换来学子巨大的动力,顽强的,一步步的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莆田一中的食堂开饭了,餐厅里有数十道饭菜可以选择。但是在另一个房间,很多学生却来领取自己的饭盒。这是他们从家里带来的米蒸出来的饭,他们就是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在这里的许多学校都能看到这样一块牌子,教好一个孩子振兴一个家庭,所有贫困的孩子都肩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因此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史上的奇迹。  郑樵一生最为传奇的是他的著书之多,据说无人能敌,到底郑樵写了那些书,量有多大呢?黄玉石在颉积山上找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  郑樵一生的著书多达五百多部,单单通志就二百卷七百多万字,他为了把这些书奉献给国家,他怕书潮湿了,经常把书抱到这个石头上来晒,他的著作整整把这一大块的石头都摆得满满的,所以他现在留下一个暴书石的遗址。  更令黄玉石奇怪的是,一千年前,带着四五百斤的著作郑樵竟然还在大山里四处游走,难道他在躲避什么?  是谁在追缴他呢?数年的调查使这个问题渐渐明朗,原来幕后的黑手正是京城里那个权顷一时的宰相秦桧。可是他们两身份迥异,远隔千里的,又怎么会结仇呢?只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方能了解。  南宋末年,金兵元军相继对中央朝廷发难,战事连绵。皇帝如坐针毡。为了开脱自己的无能,大臣们不择手段.一个地方燃起了山火很明显是由于干旱造成的,但如果在南宋就可能被解释为某种战争的预兆,以秦桧为首的朝臣就用这种不相关的现象编织神话来迷惑皇帝和百姓,他们还严禁修史来记述这些荒诞的事,这让郑樵深为痛惜。他不仅要修史还要把真实的自然哲理告诉世人。通志弥补了此前通史逻辑性的不足,年代大大延伸,而其中最精彩的二十略还系统的研究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已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雏形,世界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评价它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  正是这些真实的东西惹恼了当权者。使他自己成为迫害对象长达十年。  可是一个远辟深山四处躲藏的人,从哪里得到数以万卷的资料呢?难道像传说中得到仙人的指点,能够感应天下万物?熟悉民风的黄玉石为我们揭示了另一个莆田奇观。  这是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普通农舍,在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九十四岁的陈老汉仍旧每天花六个小时抄录古书,陈老汉六十年代开始办自己的书社,许多古籍藏书都是他亲手抄来的。  据说宋代莆田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刻字印刷中心,日积月累在出现了许多藏书万卷的书楼。  这为莆田学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们虽然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却相信讨书看不为耻。不管认识不认识,读书人都可以登门借书,如果需要主人还提供条件让他们就地抄录,而千年以前郑樵也是用这个莆田式的读书方法。在这昏暗的油灯下完成了他上千万字资料的

文档评论(0)

wang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