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全球自然资源.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湿地与全球自然资源

第1章 概论 湿地(Wet1ands)[1] 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 湿地占全球自然资源总值的45%,世界各国把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独特地连接了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地球生命系统的演替与发展.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如粮食、肉类、鱼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由于人类对湿地价值认识的不足,世界范围内的湿地遭受到过度开发和破坏,湿地退化和丧失严重。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多数湿地遭受严重的破坏,湿地退化十分严重。由于盲目开垦湿地、过度耗用水资源、任意排放污染物,再加上气候的暖干化、河流天然水量减少、泥沙淤积严重等因素,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在1950-1980年间,我国淡水湖泊的面积减少了11%;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红树林湿地的面积也减少了大约75%。我国近40%具有全球意义的湿地正受到中度或重度威胁。本文阐述了湿地退化特征、过程、机理及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相应措施。 第2章 湿地退化的特征 湿地的退化主要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人类对湿地自然资源过度以及不合理地利用而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湿地生产潜力衰退、湿地资源逐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由此还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异、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3]。 2.1湿地功能面积减少 湿地的功能面积是指可以维持当前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并有一定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的面积[4]。功能面积的减少是湿地退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退化的威胁,特别是近50年来,湿地的退化和丧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丧失滨海滩涂面积约119万km2,城乡工矿占用湿地约100万km2,二者累计约占当前海岸湿地的50%,其中较为典型的实例如东南沿海的红树林湿地面积,1986年为2.12万km2,到1995年实有面积仅为1.01万km2;围垦湖泊面积130万km2,因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达359亿m3以上。长江中下游在近30年内,因围垦而丧失湖泊面积12万km2,丧失率达34.16%。其中洞庭湖面积由50年代初4 300 km2,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 270 km2等[5]。 2.2湿地组织结构破坏 湿地的组织结构主要指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景观结构[6]。在生物群落结构中,一般来说,生物种类越多,数量越大,食物链的结构越复杂的湿地,其发展越成熟。在生态景观结构中,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大小适中、数量适宜、结构合理,更有利于其生物栖息、繁衍,能有效地促进湿地系统中的物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维持系统平衡发展。湿地的退化,其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景观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生物种群简单,数量减少,食物链单调,景观结构组成不协调,难以有效调节湿地系统健康发展等现象,均是湿地退化的重要表征。云南地区湿地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1970年,滇池被围垦水面2 500 km2,被围垦区多为土著鱼类繁殖和觅食的浅水区,云南鲴、银白鱼和多鳞白鱼在历史上曾占滇池渔产量的50%,由于栖息地的丧失、生态结构的破坏,致使这些鱼种产量锐减,现已濒临绝迹。滇池中的25种土著鱼类,今仅见鲫、黄鳝、泥鳅等几个广布种。滇南石屏的异龙湖于1952年泄水发电,1971年凿洞排水造田,水位剧降达4 m以上,结果水面大为缩小,湖岸大面积浅滩、石砾场及湖湾干涸,这些生态结构的破坏直接影响鱼类栖息和繁殖场。1979-1980年又连续干旱,1981年4月竟发生了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全湖干涸20余天的灾害事件,致使该湖生活的多种土著鱼类几乎全部灭绝,其中不乏特有种类,如异龙鲤等仅分布在该湖。特有种的灭绝已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随着物种的消失,其携带的基因也永久性地在地球上丧失,这种损失实在难以估量[7]。 2.3湿地系统物质能量流失衡 湿地系统物质能量流主要表现为系统内外水的动态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8]。湿地是集水区内的一种水体,其重要特征是季节性或常年处于浅水状态。所以,水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物质。由于和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流失去平衡,使得湿地生态系统水量的减少和水质的恶化。水量的流人流出、水位的涨落、淹水时间的长短等直接影响着湿地系统的景观、生产力、功能水平和发展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包括C、H、0、N、P和S以及各种生命必需元素在湿地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的各种迁移

文档评论(0)

wang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