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人的北京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廊坊人的北京梦.doc

廊坊人的北京梦   最近这半年,人们在各种新闻媒体里经常提到一个词语――“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正当时。每次我都是很认真地收看,因为我的故乡就在河北省廊坊市。我参加工作后又在运输公司,曾经有好几年时间,我随着我的司机师傅跑遍了京津冀的很多地方。人咋那么奇怪,总在走过的地方把感情留下来,所以京津冀在我心中都像是故乡。   六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初,我的故乡廊坊南边永定河畔的一个小村子发了一次洪水,父亲和村里的很多人跑到北边10多公里的廊坊避难。我的父亲和伯父又来了北京,加入到建筑工人的行列中。第二年秋天故乡的好收成,又把伯父诱惑回故乡。我们的家族,有一半留在了河北的故乡,一半留在了京城。后来父亲在北京成家育子,我们也都成为北京人。我们的母亲也来自河北省永清县。几十年后到了我该谈恋爱的时候,也是娶的小城廊坊的姑娘为妻。从我的父母到我这一辈,因为北京离故乡很近,我们与家乡的这种特殊关系,经常与亲人们不断往来。几十年间不时听到他们的各种故事和传闻,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孙老师眼里的小城廊坊   孙老师每天早晨都到楼下去散步遛弯。他今年78岁,依旧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现在已退休多年。之前是廊坊群众艺术馆的画家、副教授,住在市中心的花园小区。因为这片楼区的一层都是很高的底商房,小区下面全是各种商店,上面的高层楼房才是居民住宅,所以被誉为“空中花园。”。站在窗前可以俯瞰整座城市。西边的窗前还能看到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银河大桥。一座高架大桥在空中将城市南北两端连接。下面是穿行的一趟趟火车。每到夜晚桥上灯光弯弯地亮成一串,如长虹卧波一般很有气势。桥上穿行的各种车辆灯光总是像流星一般闪过。站在不远处的桥下仰视看去,真有银河在天的感觉。孙老师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聊起这座城市他有讲不完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他从这里考上天津艺术学院,毕业后在天津城北的一所中学里当了十多年美术老师。上世纪70年代末期,又重新回到这里。从此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和这条街密不可分,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平房,他在一家电影院当画工。那时廊坊刚改镇建市,人们还习惯原来的生活。小城还像个集镇,街上有个不大的建筑,就能作为街名。这条街就叫影院街。老火车站就在西边一点的地方,那里有个过街天桥,人们提起来就说――天桥。还有人们管几间平房的百货商场叫商场街。镇政府(后来的市政府)那条街,还有金光道。当时廊坊市里繁华地段就几处,都能数得过来,不像现在翻建新建的街区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孙老师得到过一次单位的福利分房,在城北的群安街小区有了一处两居室楼房。同时被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三个女儿的户口从附近的农村迁到市里。虽然两个大女儿都已结婚单独过日子,但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上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几年后孩子们长大陆续参加工作,家里才有积蓄。后来影院街进行改造,盖起了空中花园小区。1997年秋天孙老师又在这里买了一套180多平米的楼房。如今他的女儿们,除了二女儿嫁到北京,其他的女儿全都嫁到廊坊市里,并且全都在城里买了100平米以上的大户型多居室楼房。廊坊是三线城市,房价能比北京便宜三分之二,居住起来很舒适方便。现在他和续弦的老伴、养子生活在一起,女儿们也经常去看望他。孙老师觉得挺幸福。   廊坊80后的北漂日子   于女士是一位80后,她从小就生长在小城廊坊。儿时,北京城在她心目中是地图上的一颗红色小五星。上小学时她的学习在班上就比较出众。从小学一直到中学都是这样。2002年她考上了北京印刷学院。四年的寒窗苦读,使她对北京有了一定的了解。2006年秋天大学毕业,她也爱上了北京这个城市。尽管家里的亲戚朋友曾在廊坊给她找到过不错的工作,但还是被她婉言谢绝了。最后孤注一掷地来到京城一家文化公司,当了一名编辑。设计出立体四合院等多种文案。那段时间她每天做文案从早忙到晚,经常加班,有时候到深夜十一二点。下班后和三个同学挤在北京东城区胡同里一间12平米的小平房里。这样的生活过了五年。在胡同里冷冷热热的日子,她不仅增长了才干,也使她对生活的现实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家里人看她的生活环境太艰苦,就劝她回到廊坊。但当时小于的回答是:“北京的机会更多,天空更广阔,想在北京再闯一闯。”   本来于女士的家庭条件挺优越,父亲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母亲是中学老师。经济收入也比较丰厚,自己家也有一个平房小院。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2001年又搬迁到一处楼房小区,三口人住着200多平米单元楼。一年后她和男朋友同时考上大学,男朋友去了石家庄,同一年大学毕业。男朋友回到廊坊上班,于女士则去了北京。本来生活在一个城市,从相识到情窦初开的日子都是一起度过的,现在却天各一方。很多个星期日,在家人和男朋友的期盼中,于女士则内心孤独寂寞地一个人度过。北京和廊坊虽然只隔着60多公里,于女士却不能回去,与男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