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昆山曲坛“连续剧”.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山曲坛“连续剧”.doc

昆山曲坛“连续剧”   江苏昆山诞生了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让所有梨园弟子顶礼膜拜。由于数百年来高雅艺术的传承,2001年时,昆曲进入了世界级的“非遗”保护名录。感恩昆山先人的卓越才华,创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明珠,让国人倾倒、让世人瞩目。其间承前启后的打造过程,可以连接起一部精彩的“连续剧”,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陶岘善奏清商曲   昆曲雅韵可以最先定格在陶岘(生卒年不详)的音乐上。清康熙 《昆山志》中载:“陶岘,家昆山,生知八音……善奏清商之曲。”陶岘是晋陶渊明第九代嫡孙,唐开元二年(715)时,他从江西九江移居昆山,并落户于千灯的陶家桥村。他家拥有一班“女乐”,演奏的旋律古朴典雅,人称“清商曲”。   “清商曲”源自北魏的“乐府调”和“相和歌”,调式丰富,旋律优美。由于陶岘祖传高雅文脉,其音乐才脱颖而出,独树一帜。陶家桥边就是浩瀚的淀山湖,他经常载舟玩乐,成为一名乐水智者,才演奏出一种幽雅、缠绵的丝竹音乐,后人还把陶岘定位成“江南丝竹”的鼻祖。《春江花月夜》和 《梅花三弄》就是“清商曲”传至今日的遗韵。   传统音乐的积淀往往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陶岘在这方土地上播下了雅韵种子,以后才在离陶家桥不远的千灯开花结果,为后期昆山腔的创立积聚能量……   雅韵传人:黄幡绰   比陶岘稍后,也到昆山播撒雅韵的“新昆山人”是唐宫名伶黄幡绰。曲圣魏良辅著述的《南词引正》中说:“惟昆山 (腔)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就是说,最初形成的昆山腔中具有黄幡绰所传播的雅韵。   唐玄宗当政期间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号称“开元盛世”。酷爱音乐又嗜好戏曲是唐玄宗生活中的两大乐趣。他曾首创以培养戏曲人才为己任的“梨园”,由于黄幡绰是梨园中的“高材生”,而深得唐玄宗的宠爱。安史之乱后,他逃离唐宫,终使黄幡绰有了流落江南的机会。   昆山正仪地处苏州郊外,黄幡绰定居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后,在乡民中传授宫廷雅韵,深得百姓拥戴。当他仙逝后,就葬于当地良渚文化发祥地的厚土中,并命名为绰墩山。还叫出了“傀儡湖”和“行头浜”等与戏曲有关的地名。皆由于这块土地上弥漫着黄幡绰传播的雅韵,且日后孕育出一位堪称曲坛的精英。   玉山雅集创立者:顾阿瑛   元末,正仪富商顾阿瑛(1310―1369)创立了以研磨昆山腔为主要内容的玉山雅集,成为驰名全国的“三大雅集”之一,和兰亭雅集、西园雅集齐名。   顾阿瑛广交朋友,广邀胜流,为吸引曲坛高人前来和唱合乐,而一掷千金“筑巢引凤”。他在绰墩山附近建造了风光秀丽的“玉山佳处”,楼台亭阁相映成辉、水石花木相衬成趣,盼望着能有触景生情的环境,而引发创作时的奇思妙想。   一时间,各路曲家纷至沓来,高朋满座。如剧作家高则诚(《琵琶记》的作者)、柯丹丘(《荆钗记》的作者)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宾,更有昆山千灯的顾坚也慕名玉山雅集,成为这里向曲家拜师学艺的常客。魏良辅的《南词引正》中还记载:“顾坚……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说明了昆曲鼻祖顾坚曾在玉山雅集中受益匪浅。   顾阿瑛虽然没有直接对昆曲进行改良,但不可否认,他在昆曲发展史中功德无量,功不可没。   昆曲创始人   和顾阿瑛同时代的顾坚,在优化组合南戏的基础上,一举创立了闻名遐迩的昆山腔。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也给予肯定:“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曲圣魏良辅为顾坚的昆曲贡献一锤定音。顾坚虽生卒年不详,但知道他是顾阿瑛的好友,应是元末明初人。   最引以为豪的是曲坛上把这种独具一格的新腔定名为“昆山腔”,并一致认为质量已出乎“三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之上”。应感恩顾坚率先为昆山扬名,使昆山成为引人瞩目的戏曲圣地。也为将来昆曲姓“昆”,打上了毫无争议的烙印。   明嘉靖年间,江西南昌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慕名昆山腔,背井离乡,投奔到昆山的怀抱,终于把昆山腔打造成沁人心脾的 “水磨腔”。   魏良辅对于昆曲的贡献众所周知,曲家沈宠绶在《度曲须知》中说:“(昆山腔)尽洗乖音,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约,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腔,是他的才智孕成、情操凝成。   他为了完成改腔大业,曾“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曾忍辱负重地把爱女“与妻野糖”(张野糖是有“罪名“在身的北曲大家)。经过魏良辅的大胆革新,终使新昆腔“听之最足荡人”,令无数知音为之倾倒,并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可喜局面。   一个外乡人一头扑进了昆山的怀抱,修炼吴侬软语,嫁接南腔北调,终于设计成流丽悠远的“水磨腔”,连吴中老曲师都甘拜下风,而由衷地发出了“时称昆山腔者,皆祖魏良辅”的赞叹。昆剧全才梁辰鱼比魏良辅年轻大致3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