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笔筒说明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笔筒说明文

古代笔筒说明文 清代笔筒 时间:2015-02-11 11:06:55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古代的科技相比如今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论起文房用品却比现在高明很多。图上的笔筒高1 6厘米 宽8厘米 器雕作树桩形,以一段松树为花插,松石之侧,梅枝相依,既有鹤立其下,又有鹊登梅上。画面取材于传统题材“松鹤延年”和“喜鹊登梅”雕琢而成。 篇二:庄重儒雅木笔筒 庄重儒雅木笔筒 白云之下 笔筒是一种文房常用的置笔器具,一般呈圆筒状,有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各种材质制成的。在古代,笔筒作为文房用品,以其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青睐。明代著名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根据考古资料,我国汉朝时期就已出现笔筒,但形制与现代有很大区别。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汉墓曾出土一件竹笔筒。这个竹笔筒两端穿透,筒身镂有八孔,筒身中间及两端有三道皮箍,笔筒涂黑漆,出土时,笔筒里置有竹笔。由此可知,汉代的笔筒是一个镂孔的细竹管,笔完全置于其中,与现代圆筒状插笔的笔筒显然不同。现代笔筒的形制大约是在明朝时期确定的。 考古资料曾发现了明代的笔筒。上海宝山曾在明代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合葬墓中发掘出紫檀木笔筒,上大下小,素面,口沿处有一周凸起的带状纹,笔筒下部接有底座,座下有三只矮足。 明代学者文震亨曾著有《长物志》一书,书中专门设有“笔筒”专条,称: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笺》也称: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文震亨和屠隆皆为明代晚 期的著名文人,对当时的文房器具颇有研究。只是二人钟情于竹木笔筒,对其他质地的笔筒关注不够,因而没有记述。 而据《天水冰山录》记载,查抄明代奸相严嵩家产时,清单上就列有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笔筒等。 至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实物笔筒那就多了,不仅材质丰富多样,器型也五花八门,充分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文人和不同工匠的艺术追求,有许多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引得人们争相收藏。特别是一些名人使用过或收藏过的笔筒,更是成为收藏家们追捧的对象。 制作笔筒的材质虽然有许多种,但我最喜欢收藏的还是木制笔筒。十多年下来,光木制笔筒就收藏了十多只。不管是紫檀木,还是黄花梨,抑或是铁力木、鸡翅木,大多数木制的笔筒显得敦厚,庄重,儒雅。可能有些人觉得我的收藏入不得“品”,但我却敝帚自珍,不忍释手。 一、 紫檀木雕“竹林七贤”笔筒 紫檀是我国古代最珍贵的木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允许皇家使用。我这只紫檀木笔筒是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制作的,高19厘米,口沿直径约17厘米。筒身雕有山水人物:七位长幼不一的书生在竹林里,有的看书,有的吟诗,有的在交谈。显然这幅画面表现的是“竹林七贤”故事。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他们都有过人的才学,但鉴于当时社会战乱频繁,不愿入朝当官,主张隐退山林,埋头玄学或诗赋,经常聚集在竹林里谈文论道、吟诗作赋,故被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过去文房用品常见的绘画题材。因为“竹林七贤”在思想上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主张清静无为,代表着一些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因而颇受一部分文人的欢迎。 这只笔筒上的雕刻手法比较拙朴,构图比较简练,呈现出一种远古的原始美。画面旁边还刻有一首诗:“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怜君片云思,一棹去潇湘。” 经查资料,原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送薛种游湖南》诗。此诗中第一句用贾谊怀才不遇的典故,第二句点明送别时令是秋天。最后两句用“片云思”、“一棹去”,寄托了诗人对自己身处晚唐混乱时世,无所作为而想归隐山林的情怀。诗中表达的情绪和“竹林七贤”画面基调是一致的。笔筒上的图文互相补充衬映,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让人观后久久不能释怀。 二、 黄花梨三足笔筒 这是一只黄花梨木制作的笔筒,体形较大:高为24.4厘米,口沿直径达26.1厘米。这么大的笔筒,有人也称之为笔海或画筒。 此笔筒体积虽然较大,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臃肿,原因在于,它的上下口沿边都有一圈凸起的阳线,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再加上笔 筒的腰部略向内收,形成两道优美的曲线,下沿底部接着三只矮足,显得十分稳重而又不失空灵。 这个笔筒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材质。 黄花梨木也是我国古代十分珍贵的木材,因为它仅仅生长在我国的海南岛和越南,而且生长得特别慢。据专家介绍,像这种心材直径达26厘米多的黄花梨木材,其原树的直径当在40多厘米,生长期可能在千年以上。 也就是说,眼前的这只笔筒,它曾经见证了上千年前发生的某件事情。手抚这样的笔筒,谁能不发思古之幽情? 篇三:说明文范文 苹果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