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颜渊第十二[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2颜渊第十二[精]

颜渊第十二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有两种读法,俞曲园群经平议主张如孔注「身能反礼」,克字当能字讲,一读,己是己身,「己复礼」三字连文。今仍照普通读法,四字连续。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依马融「约身」讲,就是约束自己。复礼的复字,或作反字讲,或作归字讲,皆是相合的意思。凡事能约束自己,不责备人,便能合礼。约束自己,就是礼让他人,宽恕他人,如此即得礼之根本,所以就是仁。这是孔子引用成语答颜子之问。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一日克己复礼」四句,是孔子就此成语加以解释。马融注:「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皇侃疏:「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民咸归于仁君。」例如周文王在为西伯时,虞、芮二君争田,相与朝周,请其评理,待入其境,所见朝野人士无不相让,二人自惭而返,天下闻而归周者四十余国。克己复礼的功效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就人君而言,若论普通人,如能克己复礼,也是无往而不为仁者,足以感化人群。「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行仁全在自己,不在他人。礼记中庸说:「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是室内西北隅,安藏神主之处,无人可见,在无人之处尚且不愧,何况在有人之处。所以如此,就因为行仁全由自己,而不由人。 以上是总纲,颜子一听就能领会,于是再问克己复礼的条目。孔子答以非礼勿视四句。不合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礼的言辞不要说,第四句凡遇一切不合礼的事情皆不要动。勿动的「动」字,古人解释不一。如果解释为动容貌,或者是行动,皆不妥当。眼视耳听,皆由于身,言出于口,动则应该属于心意。心为身口之主,既能不动心,则身口自然也能不为所动,所以「勿动」应指不动心而言。 最后,「颜渊曰」以下两句,是结语。请事斯语,意思是遵照孔子的话去奉行。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大祭,大意是说,出门与人相晤,犹如接见大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见大宾必须敬,承大祭必须诚,诚与敬即可为仁。阮元揅经室集说:「此章大宾大祭专指天子而言。」皇疏引范宁说:「大宾,君臣嘉会也。大祭,国祭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字当加字讲,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加于他人之身。举此一条,可以类推一切。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为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就是无论在那里做事都不使人抱怨。如果不仁,便办不到。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臼季说:「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管子小问篇引语说:「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由此可知,孔子所说「出门如见大宾」两句是引用古时成语,「己所不欲」两句也是引用成语,至于「在邦无怨」两句是否古语,则不得而知。但就前二条而论,可见孔子说话犹以古训为依据,何况普通学者,言论怎能不谨慎。 ?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宋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名耕,字子牛。宋司马桓魋是他的哥哥。桓魋有意谋害宋景公,子牛深恐其谋反成功,便是弒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诛之,谋反失败,也必然召来灭族之祸,忧国忧兄,陷于两难之境。因而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能明说,乃至鲁国,向孔子问仁。孔子知其问意,便答复:「仁者其言也讱。」讱是难于说出的意思。 子牛再问,有话难于说出,就是仁吗?孔子解释,「为之难」,办这件事很难,「言之得无讱乎」,说这件事岂能不难。此话意在言外。一个人遇到为难的事情,说给人听,无非是求人代办,或求人代出主意,但如他人无力代办,也不能代出主意,如说出来,便是令人为难,甚至惹出更多的麻烦。基于这样的顾虑,所以,为难之事,不轻易说,这就是仁。   ?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此章与前章有关系。前章问仁,此章问君子。司马牛问君子,是想解除隐在心中的忧惧,所以孔子答复:「君子不忧不惧。」不忧不惧,即是「君子坦荡荡」的意思。 司马牛未尽明白,所以再问。孔子再为解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是省察自己。一个人自省没有对不起任何人的事情,一切无负于人,自心没有愧疚,何有忧惧,这就是君子。 桓魋谋反,必然不听司马牛的谏止,以致司马牛在无可奈何中陷于两难之境,既不能阻止其兄弒君篡位,又不能大义灭亲,所以忧惧不释。在孔子看来,这个难题确是不好解决,但忧惧无济于事,反而有害于己,所以教他不忧不惧,而不忧不惧来自内省不疚,只要司马牛不参与桓魋弒君之谋,也不到宋君那里告发,内省对于他的哥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